2019-10-20・旺報-綜合報導

2019-10-20・旺報-綜合報導
陸高考狀元 拋棄港校的真相

今年61位回歸清北或遠渡重洋 無人赴港

一如香港反送中運動似強弩之末,大陸「觀察者網」發表署名「書田」的文章〈高考狀元拋棄港校的背後:香港究竟錯過了什麼?〉細數香港各大學如何從大陸高考狀元的「寵兒」變成考生「棄兒」,大學的失寵,意味著人才的流失,而這背後的真相,是經濟的「失策」。

文章指出,2003年大陸批准香港大學等8所大學向大陸招生起,共招收了上萬名大陸尖端學子。2005年夏天,一篇題為〈北京理科狀元放棄清華赴港科大,港校將北大、清華掃為二流大學〉文章,刷爆了各大報紙頭條。

經濟失策致人才流失

僅以北京為例,2005年之後的7年間,北京文理狀元共17人,其中11位選擇去港校就讀。如今,2019年大陸全國61位高考狀元竟無一人報考香港高校。

而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最新世界大學排名,北京清華大學位列全球第16位,遠遠地甩開了第25位香港大學這位昔日排名碾壓大陸高校的霸主。

那些年,很多人來了香港就沒打算回去;可沒想到現在,回到大陸才是當下最好的出路。
遭受地產泡沫和金融危機的香港不再是高校人才的寵愛,一江之隔的「深圳小漁村」反而以「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標語吸引大批在港大陸生回流。

聰明的大陸高考狀元們早就捕捉到了風聲,一個個拋棄了香港這塊「國際化跳板」。要嘛轉身回歸清北懷抱,創業、做碼農(程式設計師)、當產品經理;要嘛遠渡重洋,讀博、入職,等待回國爆發機會。
1997年回歸時,香港經濟規模是1.21兆人民幣,相當於北、上、廣、深等9個大陸前沿城市GDP總和。今日光是一個深圳市,就已將香港拋在後面。

 大陸高考狀元今年竟無一人報考香港高校,圖為北大校園。(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高考狀元今年竟無一人報考香港高校,圖為北大校園。(新華社資料照片)

馬雲曾讚香港機會多

階層完全固化,年輕人看不到上升通道。諷刺的是,得益於香港金融地產業發達起來的「四大家族」,其後代們紛紛跨洋出了國。一紙港大文憑,早已失去了當年的含金量。

經濟不景氣讓年輕人看不到希望,大學也不能再成為階層躍遷的有力工具,人們的失望轉而演化成一種強烈的反動情緒,將大學校園搞得烏煙瘴氣。

2015年1月,在香港大學就讀的大二女生葉璐珊參加學生會競選,由於被起底是「大陸人」而飽受指責和攻擊,「政治不正確」、「蝗蟲」、「有殺錯無放過」等港校學生的呼聲,分外讓大陸生心寒擔憂。
網友一針見血指出:「過去那一代香港人是看過世界的,今天香港的年輕人就只看過香港。」

書田在文章尾聲強調,2013年,香港科技大學邀阿里CEO馬雲在畢業典禮演講說:「要相信如果馬雲能成功,那麼中國80%的青年都能成功……今天很多人抱怨香港沒有機會,但我認為香港機會很多……如今,你們有了新的營商模式,你們還有了新中國。」

 站在大陸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發展快速。圖為深圳第一樓平安金融中心。(中新社)

站在大陸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發展快速。圖為深圳第一樓平安金融中心。(中新社)

抓住大灣區歷史機遇

馬雲這番話,香港高校和學生用了足足5年才聽懂。他們逐漸意識到:高等教育必須主動適應產業發展趨勢,而產業發展要向大陸看齊,不然是吸引不來人才的。

文章強調,對香港來說,粵港澳大灣區恐怕將是最後的救命稻草。大陸從沒忘記香港,新興產業園區拔地而起,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一批批穩健的企業在政策大樹的庇佑下抱團茁壯成長。然而,香港能否把握這一次的歷史機遇,卻沒人知道。

其實,數年前林鄭月娥早已提醒過「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不過她並沒有說的這麼直白,而是引了一句頗含深意的粵式俚語:「蘇州過後無艇搭」。(記者李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