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1・旺報-綜合報導

2019-10-31・旺報-綜合報導
快手平民化 扮民俗復興先鋒

每3秒就有一支非遺影片 透過手機傳來驚喜

現在最流行的影音平台叫做「快手」,同樣是提供發布影音(大陸稱短視頻),「快手」有7億註冊用戶,而且發布者、使用者都相對平民化,其中一個分類且進化成以農村故事為主,許多二、三、四、五線城市居民或農民,喜歡從「快手」分享農村生活與農村藝文活動。意外讓「快手」成為「當代民俗文藝復興先鋒」。

6月15日,貴州鎮遠古城街道上吹嗩吶巡遊。當日,當地舉辦非遺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新華社)
6月15日,貴州鎮遠古城街道上吹嗩吶巡遊。當日,當地舉辦非遺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
(新華社)

短片媒介 變顯性議題

「六月飛雪千古冤,血濺白綾三年旱」這是古典戲曲〈竇娥冤〉的唱詞,陝西渭南市劇團小旦演員韋曉雲,以「秦腔韋曉雲」實名認證的「快手」直播帳戶,擁有1萬5千名粉絲;「戲農小品侯行周」在鄉下小廣場一段〈王婆罵雞〉有123萬點閱率。
「萬能琴音農村小老頭」在資源回收場拉二胡,背景就是一堆瓦楞紙箱,楞是拉出146萬點閱率;還有一對農村夫婦,就穿著短褲、家常T恤,對唱一段〈打金枝〉,有26萬點閱率,收穫了8203個讚、1684個留言評論。
大陸媒體分析,2017年開始,新媒體中的短片媒介逐漸變成「顯性議題」,只要有手機,就能被更多人看見自己,催生了不少月入百萬元人民幣的網紅,但除了致富之外,短片平台也意外成為大陸各地民俗的「保存」及宣傳行銷管道,被稱為「當代民俗文藝復興的先鋒」。

鄉野藝術 獲更多關注

以「快手」為例,據稱每3秒就有一支跟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影片,那些你想不到的、以為正在消亡的藝術,在手機螢幕裡生生不息,成為民眾瞭解各地民俗,拯救民俗的一扇窗。
在這個所有人都用同樣濾鏡的年代,「快手」上卻有一群底層民眾,素顏、直接,傳達他們平凡而簡單的戲曲娛樂。有大陸評論者說,「常來快手翻翻總能找到意外的驚喜」,比如安塞腰鼓表演,幾十名精壯男子,在黃土地上奮力擊打腰鼓,不時躍起,充滿生命力。地方民俗略帶暴躁的內容,卻是鮮活、熱騰的認真生活。
也隨時可以看到各地鄉野的民俗表演藝術家們,展示鄉土工匠精神以及柔韌的老腰。無數不同的作者玩著民俗,這種代代傳承的藝術品得以進入更多人的視野。(記者/洪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