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5・旺報-綜合報導

2019-11-05・旺報-綜合報導
甲骨文現蹤120年 一半仍是 「天書 」

2000多字待破譯 一字獎勵10萬人幣

「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日前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紀念甲骨文發現和研究進入第120個年頭。在1899年的一個夏季,清朝國子監祭酒王懿榮生病了,去抓藥,意外發現抓回來的「龍骨」藥材上有一些奇怪的痕,「一片甲骨驚天下」,甲骨文發現研究的歷史自此開啟。

根據120年來的研究,被發現的甲骨文單字有4000多個,被破譯的卻還不到一半,2000多個字仍是「天書」,大陸文字博物館「甲骨文釋讀優秀成果獎勵計畫」,獎勵單字破譯獎金10萬元(人民幣,下同)。

11月2日,北京舉行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新華社)
11月2日,北京舉行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新華社)

還原了鮮活的商朝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座談會」上致信祝賀,並表示殷墟甲骨文的重大發現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甲骨文是迄今為止發現中華文明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珍視、傳承發展。
大陸文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表示,近年來總有年輕人提出質疑,如今是資訊化時代,溝通交流只需要手機,語音、影片也能存儲很久,文字還那麼重要嗎?他說,文字的價值需要審視,更需要正視,語言文字儲藏的資訊最能經得起歷史檢驗,互聯網是傳遞訊息的新技術,卻不能代替語言文字的功能。

從殷墟甲骨窖穴內發掘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龜甲。(新華社資料照片)
從殷墟甲骨窖穴內發掘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龜甲。(新華社資料照片)

黃德寬認為,從中華文明的誕生與發展看,漢字發揮了關鍵性、基礎性作用,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朝是否存在仍屬千古之謎,中華文明從哪裡來、歷史的可信開端究竟在何處?這一事關文明起源和民族認同的課題,因甲骨文的豐富記載而出現曙光,甲骨文還原了一個鮮活的商代世界,有極大的文物價值、史料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是重建中華文明上古史,透視三千年前殷商社會生活的重要素材。
作為中華文化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已有3000多年歷史,目前被發現的單字有4000多個,但被破譯的卻還不到一半,2000多個字仍是「天書」,對此,大陸文字博物館提出「甲骨文釋讀優秀成果獎勵計畫」,單字破譯獎勵10萬元。不過要得到這筆獎金並不容易,計畫實施3年,只有一個人拿到了10萬塊獎金,2018年上海復旦大學研究員蔣玉斌,憑論文《釋甲骨金文的「蠢」——兼論相關問題》獲一等獎。

甲骨學成國際性學科

甲骨文發現迄今,大陸累積20多萬片甲骨文研究資料,台灣估藏有3萬片,另外日本、加拿大、英國、美國、德國、俄羅斯、瑞士、法國、比利時、韓國等十個國家藏有2萬6千多片,「甲骨學」也發展成一個國際性學科,研究者遍布大陸、美國、日本等數十個國家,成為認識中華文化早期歷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記者/林至柔)

小靈通 甲骨文

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商朝時期(約公元前17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殷墟,距今約3600多年,是東亞已知最早的文字,但大部分還沒有被釋讀出來。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屬發展到較嚴密系統的文字,漢字的「六書」原則,甲骨文也都有所體現。(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