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地,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最重要、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大陸截至目前共建立1萬多處自然保護地,為野生植物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約有65%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得到保護。通過強化搶救性保護,華蓋木、霍山石斛等近百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的數量逐步恢復。
「亭亭如華蓋」──極度瀕危物種華蓋木有一個氣勢十足的名字。樹幹筆直光滑、樹冠巨大的華蓋木是大陸特有的木蘭科單種屬植物、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被列入大陸國家亟待拯救保護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名錄。然而,目前野生華蓋木僅存52株,散生於雲南省西疇、馬關等地的常綠闊葉林中。
如今,通過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回歸自然等措施,雲南昆明植物園對華蓋木開展搶救性保護,效果顯著。昆明植物園的華蓋木遷地保護種群,保存了這個物種70%左右的遺傳多樣性。回歸自然的華蓋木小苗也長勢良好。
缺乏資料 管理困難
儘管華蓋木得到了較好的保護。不過,有些植物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它們或許還沒來得及受到保護,就消失了。
珍稀瀕危植物的評估認定和保護,需要全面詳實的科學資料來支援。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覃海甯博士表示,「不少物種缺乏資料,無法判定是否瀕危或滅絕。」他建議,應儘快成立全國性生物多樣性資訊中心,統一收集、管理和發布大陸瀕危物種狀況。
僅1%瀕危植物受保障
「保護名錄是瀕危物種納入法律保障的唯一名錄。目前,保護名錄只有不到300種植物,不到全國物種的1%。20年來,一些物種的狀況已經發生重大變化,應加快保護名錄的修訂和發布。」覃海寧認為,野生植物保護條例也應修訂,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
根據野生植物保護的新形勢,大陸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已啟動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調整工作,今年完成專家論證等程式後,將報大陸國務院審批發布。調整後的名錄將更為科學合理、符合實際。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洪德元建議,「對一些旗艦物種,比如紫斑牡丹、銀杉等,可以在其比較集中的區域,專門建立相應的保護區、自然博物館。」
「除了建設自然保護區之外,建設保護社區也是一個有效措施。」北京林業大學自然保護區學院教授張志翔表示,在華東、華南等人口密集區,針對分散分布的珍稀物種,建立面積幾公頃、幾畝的保護社區,落實好管理措施,也很有意義。(記者/王曉鈴)
旺報觀點-搭訕珍稀植物 保護從你我做起
近年來,大陸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其中,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就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民的廣泛支援。
珍稀植物是珍貴的自然資源,也是無價的生物寶藏,需要搶救保護。例如被譽為「蕨類植物之王」的桫欏,在恐龍生活時期就已存在於地球,面對這種活化石般的植物,很難不感動,更不用說它對於重現古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雖然人人都知道尊重大自然的重要性。然而,比起瀕危動物保護,一般民眾對於瀕危植物保護的關注相對較低,很大因素是缺乏認識與瞭解,幸好這點可透過學習改善。
現在人人都隨身帶著手機,可下載提供認識花草植物的APP,看到陌生植物,只要對著拍照,就能自動識別出芳名,方便且快速的找到答案,藉此吸引人們多認識野生植物,增加興趣,就能進而參與保護行動。當然,假如這類APP能再加強珍稀瀕危物種的介紹,效果相信會更好。(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