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0・旺報-綜合報導

2019-11-20・旺報-綜合報導
四川邛窯考古 重現漢代高爐冶鐵

中日專家合作科學模擬實驗 成功煉出生鐵

在中日兩國考古學家攜手合作下,成功「復刻」漢代冶鐵技術!日前於四川邛窯考古遺址公園,依據漢代冶鐵遺址原樣築成的煉鐵爐,泛著金光的鐵水自爐底緩緩流出,既順利完成對漢代冶鐵爐由形態至築爐工藝的復原,也讓漢代臨邛冶鐵技術與冶煉過程得以真實重現。

「中國西南與東南亞冶金技術的起源與傳播暨臨邛冶鐵實驗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為四川省「古蜀文明傳承保護工程」的重要活動之一,15日在邛窯考古遺址公園登場,共有來自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日本愛媛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等50餘位專家學者出席。

「臨邛冶鐵實驗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四川邛窯考古遺址公園登場。(取自微博@中國文博)
「臨邛冶鐵實驗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四川邛窯考古遺址公園登場。(取自微博@中國文博)

卓文君家族冶鐵致富

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即已成功煉出液態鐵。漢代的臨邛地區(今成都邛崍、蒲江一帶),為當時著名的鐵器生產中心之一。據聞臨邛才女卓文君的家族,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私營鐵工場──《史記》等文獻均記載,卓文君的家族卓氏、山東遷虜程鄭氏遷入臨邛後,依靠冶鐵、銷鐵,得以於西南夷富甲一方。
去年大陸考古工作者曾採縮小復原的方式,修建一座漢代冶鐵豎爐並成功冶煉出生鐵。今年的臨邛冶鐵實驗考古,煉爐按照古石山遺址漢代煉鐵爐原樣複製,爐子距離地面超過60公分,先用細繩纏繞,再塗抹石英泥漿;爐子外觀呈圓柱形,內腔下方上圓。

泛著金光的鐵水自爐底流出。(取自微博@中國文博)
泛著金光的鐵水自爐底流出。(取自微博@中國文博)

推進全世界冶金技術

整座冶鐵爐除由4名工人手工捶打築成之外,並透過添加木炭、礦石進行冶煉,嘗試忠實地全程還原漢代臨邛冶鐵技術與冶煉流程。四川大學副校長晏世經表示,臨邛冶鐵實驗考古為大陸首度以漢代高爐冶鐵實物材料為依據,展開的復原性科學模擬實驗,並成功冶煉出生鐵。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李映福教授則指出,漢代冶鐵技術不僅有效推動古代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並通過「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向海外傳播,為東南亞乃至全球的冶金技術發展有所貢獻。
近年來,大陸考古工作者在邛崍、蒲江等地,陸續發現大量漢代冶鐵遺跡、遺物,尤其於古石山遺址發現中國南方地區迄今為止,堪稱保存最為完整的漢代煉鐵爐。自2006年起,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同四川大學考古學系、日本愛媛大學亞洲古代產業考古學研究中心,對此展開系統性的考古調查及勘探發掘。(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