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4・旺報-綜合報導

2019-11-24・旺報-綜合報導
內蒙史前石城 推前馬面建築史2000年

內蒙古自治區考古人員在臨近黃河的一處台地上,發現距今約4300年~4000年的城址,占地約138萬平方公尺,最特別的是,從遺址台基研判,當時不僅有城門、城牆,甚至已經懂得建造甕城和馬面,將馬面的建築史往前推進2000年。

所謂馬面,指的是城牆防禦體系在城牆門的兩側,興建凸出形的建築,士兵可站在馬面城樓上,從側面往下攻擊那些要攻打城門的人;甕城則是第一道城門之後,又有另一道城門,兩道門之間為圈形區域,倘外敵攻破第一道城門,只能被圍射殺,取甕中捉鱉之意。

內蒙古後城咀龍山時代石城的史前遺址,位於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渾河北岸,由內城和外城構成,擁有完備的甕城、城門、馬面、瞭望台,城內房址、窖穴、墓葬、台基等各類遺跡保存較好,具有重要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價值。考古人員今年對甕城進行重點發掘,大體復原其基本形態。

「這一甕城是我國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跡,將馬面、甕城的出現年代向前推進了200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曹建恩說,甕城、壕溝、城門組成的半月形防禦體系,代表了這一時期等級最高、防禦體系最為完備的城防系統。

後城咀龍山時代石城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對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證實中華文明延續不斷、多元一體、兼收並蓄的發展脈絡,也闡釋了黃河文化深厚內涵。咀龍山時代文化是泛指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記者/洪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