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旺報-綜合報導

2019-12-12・旺報-綜合報導
新清史之爭 清帝找不到身分證

清朝是否納入中國史 掀邊疆史觀美中敘事角度差異

在大陸治疆政策受到美國質疑之際,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研究學者指出,大陸史學界近來批評美國「新清史」研究可能「有解構中國的意指」,其實是誤讀學術語境。「新清史」研究不但沒有否認清朝是中國史的一部分,而且從事相關教學與研究的都是「中國史」學者,從邊疆史等角度而言,不僅「中國與內亞(指內陸亞洲)」一道,是獨立學科建制;美國的藏學與蒙古學研究,也開始有向「中國研究」靠近趨勢。

▲「新清史」代表人物歐立德教授。 (取自澎湃新聞)
▲「新清史」代表人物歐立德教授。
(取自澎湃新聞)

大陸觀察者網報導,哥大東亞系暨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孔令偉受訪指出,近來大陸學術界對美國「新清史」多有批評,某些可能導因於誤讀學術語境,像是「有解構中國的意指」,似乎是情緒性誤解,而非純粹學術討論。

「新清史」學術模糊

孔令偉稱,首先,美國學術界是否有個「新清史」的學術實體存在,便是問題,很多遭點名的人,並未自稱「新清史」學者。例如史學家柯嬌燕2014年在《中國社會科學報》受訪表示:「美國很少有人用『新清史』(New Qing history)一詞形容自己作品,我自己一次也沒用過。」

▲「新清史」研究者歐立德對乾隆的相關研究著作。(八旗文化提供)
▲「新清史」研究者歐立德對乾隆的相關研究著作。(八旗文化提供)

孔令偉說,而在擁有悠久內亞史研究傳統的歐陸及日本學界,更鮮有學者提及「新清史」一詞。可見所稱「新清史」,其實是在中文世界特定語境下,被想像構建出的一種話語。
孔令偉認為,至於指摘「新清史有解構中國的意指」,似乎是企圖藉由標籤化的批評來達到某些特定目的。像是被視為「新清史」代表人物的歐立德等人,並沒有表示清朝不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或是要解構「中國」這個概念本身,而是強調「中國」作為歷史概念,具有模糊性和多重性,現代民族國家語境下的「中國」與清代的「中國」並不是同一概念。
被中國學界視為「新清史」的美國學者,他們建構的歷史敘事及參與的學術體系,基本是在美國的「中國史研究」架構之下,並沒有把清朝史畫出中國史範疇之外的企圖。

隱含「美國化」霸權

孔令偉說明,美國史學界整體趨勢,不僅沒有切割內亞研究與中國研究,反而是從學科建制上緊密結合。而且,隨著中國研究在美國學界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美國的藏學與蒙古學研究,也開始有向中國研究靠近趨勢。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藏學研究項目、賓州大學東亞系推動蒙古學,基本體現這個學術發展潮流。

▲清朝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朝代,帶來多元邊疆文化,圖為滿族姑娘歌舞表演。(新華社資料照片)
▲清朝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朝代,帶來多元邊疆文化,圖為滿族姑娘歌舞表演。(新華社資料照片)

孔令偉強調,整體來說,美國史學界並沒有切割中國及內亞研究兩者意圖,近年學術潮流反而是強調兩者間的歷史關係及文化交流。因此,藉由想像建構並批判所謂的「新清史」,不僅不能體現美國學界真正的發展脈絡,反而極有可能陷入一種「稻草人謬誤」的邏輯惡性循環,相信中國學界有識之士並不樂見。
關於近來美國的中國邊疆史研究背後,蘊含的立場或問題意識,孔令偉認為,從史學思潮而言,主要受到邊地研究、邊疆研究、族群研究、比較帝國研究與全球史等理論範式影響。
至於在全球史風潮帶動下,美國學者也開始關注中國邊疆地區對於歐亞大陸跨地域整合乃至於近代全球化進程中扮演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學界總結的邊地研究、族群研究乃至於全球史等理論,基本都是建構在以美國及西方世界為核心的歷史經驗之上。
這些以美國經驗為基礎的理論背後,主要也傳達美國構建的普世話語。從這角度,全球史關懷的「全球化」敘事,實際上可能也隱含美國單向對外輸出普世話語的「美國化」霸權。

(記者/李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