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旺報-綜合報導

2019-12-12・旺報-綜合報導
佛造像藝術 見證佛教東漸兩千年

陸國博舉辦「中國古代佛造像」展 增200件展品

在中國藝術發展史中,佛造像是一個特殊的藝術門類,體現了中國古代雕塑技藝與精神信仰的高度融合。大陸國家博物館主辦的「中國古代佛造像」專題展在10日以全新面貌展出,與之前國博舉辦的同主題專題展覽相比,不僅內容上增加近200件展品和輔助說明,在展場上採用了在龕櫃內單獨嵌燈照明的方式,觀者可清晰地看到展品細節。

隨著佛教傳播,中國佛造像逐漸發展成為包含中國文化藝術內涵,同時又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地域風格的藝術瑰寶。從文明交流史上看,在佛教東漸二千年的歷程中,佛像是外來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典範。

民眾在大陸國家博物館參觀「中國古代佛造像」專題展。(取自微博@國家博物館)
民眾在大陸國家博物館參觀「中國古代佛造像」專題展。(取自微博@國家博物館)

讓觀眾了解發展脈絡

此次展出中國古代佛造像,是大陸國博改擴建工程竣工重新開館後舉辦的重要專題展之一,透過不同時期、地域、質地的佛造像文物精品,展示佛造像藝術的發展歷程。在展品內容上,大量增加藏傳佛造像,突出館藏特色,並增加「中國主要石窟寺示意圖」和部分展品說明,讓觀眾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佛造像的全貌。
特別的是,在漢傳佛造像展示部分,通過各個時代典型材質的造像,展品按質地分為泥塑、石雕、木雕、陶瓷和冶鑄五組,以點帶面勾勒出漢傳佛教造像發展的脈絡和時代特徵。

展現不同時代審美觀

泥塑造像以新疆出土佛像和館藏善業泥佛像為主,展示北朝至唐代佛造像造型轉折期的面貌。石刻造像以曲陽、雲岡、天龍山、四川萬佛寺天王像為主,表現北朝至唐代這個歷史時期南北兩個造像體系。木雕造像則展示宋至明不同時期的菩薩像,呈現木雕造像的雕刻技藝與獨特的審美觀念。
明清時期,陶瓷與冶鑄高度發展,龍泉窯文殊菩薩像體現出中國陶瓷工藝在佛造像上的應用,鐵鑄佛像與「石叟」款觀音菩薩像,凸顯出鑄與雕的鬼斧神工。通過展出不同時代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材質、不同題材的漢傳佛造像,力求將漢傳佛教造像的本地化特徵充分表現出來。

河北響堂山石窟,文物工作者在清理佛像。(中新社資料照片)
河北響堂山石窟,文物工作者在清理佛像。(中新社資料照片)

北朝佛像登峰造極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保護與修復學院成立於2017年,是大陸高校首家專業文物修復學院。近日,由副院長季崇建發起的中國文物鑑定與修復第二期高級研修班組織學員到山東、河北等地,進行了古代佛像的考察。
考察之地是北魏至北齊的經濟文化中心,其佛教造像多為近20多年來的重大考古發現。季崇建說,「比如當年青州的北齊佛像出土後,非常震撼,但這樣的美並不是突然冒出來的,山東諸城出土的佛像就可作為一個佐證。而2012年,河北鄴城的佛像出土,對於曲陽的佛像又重新認識了,所以走一條訪古路線,必須要走完整。」
對古代佛像研究者來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山東可謂震撼之地,無論是博興縣龍華寺窖藏造像的發現,還是諸城佛教窟藏遺址的考古,都豐富了北魏至隋代佛教藝術的內涵。
山東博興縣博物館館長張淑敏表示,博興佛教造像中,目前僅博物館藏就有400餘件佛教造像;且材質多樣,有金銅佛像、石佛像、白陶佛像等,而且銅佛像、白陶佛像都是他處少見的。
青州相距約140公里的諸城古稱密州,兩地出土的佛造像屬同一體系,但細處又有所不同。諸城造像以圓雕為主,菩薩佩飾繁縟華麗;青州造像則以背屏式並施以絢麗的彩繪為其特徵。
高研班隨後走訪河北博物院,這裡以收藏1950年代在曲陽修德寺發現的佛造像而知名。修德寺石造像的題材,經歷了以釋迦和彌勒菩薩信仰為主,過渡到重視阿彌陀佛和修德寺紀年造像中。無量壽佛和阿彌陀佛造像出現於北齊,至隋代超過了彌勒菩薩的數量。
高研班學員周耀傑說,這次考察之地是中國北朝帝國北魏至北齊的都城中心,經濟文化繁榮,又正當佛教傳入中國之時,其佛教造像藝術登峰造極。(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