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05・旺報-綜合報導

2020-01-05・旺報-綜合報導
600年紫禁城 「震」不動如山

歷經200次地震 中國古建築技法展現超強抗震力

屹立北京城內600年的紫禁城,擁有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自古以來民間流傳紫禁城有9999.5間房的說法。到底是真是假?據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指出,答案是否定的。

在不同歷史時期,紫禁城古建築的數量並非一成不變。如明永樂時期紫禁城房屋總數約8300間,明末時房屋總數大約在20000間,清代時期的房屋總數約為10000間。周乾在《科技日報》為文指出,紫禁城自明代初建以來,其古建築歷經明代擴充、明末戰火破壞、清代復建、近代修整等階段。雖然沒有9999.5間房,但是可反映紫禁城古建築數量眾多。

施工人員在北京故宮中軸線東側建築屋頂上施工。(新華社資料照片)
施工人員在北京故宮中軸線東側建築屋頂上施工。(新華社資料照片)

準備建材花了11年

不僅如此,這些古建築能夠在3年內完成營建,從建築施工的科學性角度而言,能夠體現古代中國工匠的智慧和高超技藝。

紫禁城建築群自西元1417年正式開工,僅用了3年便完工,且歷經近600年完好如初。如此快速、優質的營建工程可反映古代中國大型宮殿建設在規畫、組織上和營建技術的科學性。

周乾指紫禁城體現了幾個優秀建築的理由,首先是材料儲備的科學性。營建的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材、磚、瓦。這些營建材料的備料,實際上從1406年就開始。所需的楠木源於四川、雲南、廣西、貴州的深山老林,石材源於京郊房山大石窩村,磚源於山東臨清和江蘇陸慕,琉璃瓦源於京西的琉璃渠村。光備料就用了11年。為了保障施工進度與龐大的施工現場的整潔,在明代始建宮殿時,採場外加工。

據北京史志文獻《日下舊聞考》記載,明初工部曾在紫禁城周邊設有神木廠和大木廠為儲存木材的地方,台基廠為木構件加工的場地,黑窯廠為燒製青瓦的地方,琉璃廠為燒製琉璃構件的地方,採石場則為對採運的石頭進行初步加工的場地。材料準備齊全,且圍繞紫禁城放,有利於工程快速、有序地開展。

屋頂形式共五種

其次,人員組織的科學性。明永樂時期,參與紫禁城營建的人員眾多。這些工匠分為土作、石作、木作、瓦作、油飾作、彩畫作、裱糊作、搭材作等工種,不同工種之間的有序銜接、巧妙搭配,是工程順利進展的重要保障。

除了10萬名工匠,還有近百萬名勞工參與營建。靈活分布在紫禁城的空間內,施工人員之間、不同工種之間互不干擾,有序施工,且各個宮殿的營建同步進行,使得工程進展快速而又順利。

第三,營建技術的科學性。紫禁城古建築以木構件作為建築的核心受力骨架。從安裝技術上講,各個木構件之間通過榫卯連接。榫卯連接的安裝方式不僅是中國古建築區別於西方建築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而且還意味著工匠只需在現場對木梁進行拼裝即可,不僅安裝速度快,而且施工品質好、抗震能力強。據統計,紫禁城的古建築歷經600年的200多次地震,從未出現過宮殿建築倒塌的情況。

故宮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 (取自北京故宮官網)
故宮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處。(取自北京故宮官網)

紫禁城的古建築雖然有上萬間,但是這些建築的樣式是固定的,紫禁城的古建築群其屋頂形式硬山、懸山、歇山、屋頂、攢尖屋頂這五種形式,按大大小小的組合方式安裝而成,猶如幾個專用的模子製作,有大規模程式化生產的科技之感。(記者/林永富)

小靈通 九五至尊

有很多人認為,故宮有9999.5間房乃寓意帝王九五至尊的地位。古人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9為陽數的極數,即單數最大的數,所以古代皇帝為了表示自己的尊貴,便把自己和9聯繫在一起;5為居中的陽數,寓意包含東、西、南、北、中的全部空間。數字9、5的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義的標記,即「九五至尊」。 (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