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9・旺報-綜合報導

2020-01-19・旺報-綜合報導
仰韶絲綢 鄭州5千年前生產

先民掌握「家蠶飼養、絲綢臨盆」手段

中國先民逾5000年前即已開始育蠶製絲!河南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宣布,早在5000多年前的鄭州,先民已掌握「家蠶飼養、絲綢臨盆」手段,結合上滎陽汪溝遺址最新發現的絲綢成品殘存,強而有力地證明「鄭州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絲綢的地方」。
日前在鄭州舉行的「仰韶時代絲綢發現」記者會,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顧萬發宣告,在鄭州滎陽市汪溝遺址出土,甕棺裡的頭蓋骨附著物、甕底土樣中發現的絲織物殘存,與之前青台遺址甕棺中出土的織物均為同類絲織物;結合鞏義雙槐樹遺址發現的骨雕家蠶,確認先民在5000多年前,已開始育蠶製絲。

圖為滎陽汪溝遺址出土的碳化絲織品及放大後顯示出的紋絡。(中新社)
圖為滎陽汪溝遺址出土的碳化絲織品及放大後顯示出的紋絡。(中新社)

絲織物 已見染色技巧

1981至1988年,針對青台遺址,鄭州市文物部門先後展開6次發掘,在一個甕棺中發現灰白色碳化絲織物,另一甕棺中則發現褐灰色碳化紡織物碎片、塊狀織物結塊。經上海紡織科學研究院判定,這些織物殘片均屬桑蠶絲織物,「其中一塊即是我們所說的綾羅綢緞中的『羅』,並且是經過染色處置的彩色絲綢製品。」
「這些絲綢距今5300至5500年。」顧萬發指出,距青台遺址不到百公里處,同為新石器時期的雙槐樹遺址,考古人員並發現一枚用野豬獠牙鐫刻而成的蠶。顧萬發描述,此枚牙雕蠶長6.4公分,寬不足1公分,厚為0.1公分,距今已有超過5000年的歷史,應是中國迄今所發現為時最早的蠶雕藝術品。

河南省滎陽市汪溝遺址出土碳化絲織品的甕棺。(取自新華網)
河南省滎陽市汪溝遺址出土碳化絲織品的甕棺。(取自新華網)

牙雕蠶 馴化家蠶證明

顧萬發進一步指出,此枚牙雕蠶的整體造型,以及頭昂尾翹呈現出繃緊的「C」形姿態,據專家推測,古人雕刻的是一隻正處於吐絲階段的家蠶;「這說明當時的古人已非常熟悉蠶的生長習性,並可以馴化出規模化家蠶。」

雙槐樹遺址出土牙雕蠶。 (取自河南文物局官網)
雙槐樹遺址出土牙雕蠶。(取自河南文物局官網)

「這恰好與青台遺址出土的彩色絲綢互相印證。雙槐樹出土的牙雕蠶,其形態與當代家蠶實在太相似」,顧萬發認為,由此可推斷,5000多年前的鄭州,先民已「掌握了家蠶飼養和絲綢臨盆手段」,再對照汪溝遺址最新發現的其他絲綢成品,「能夠有力地證明,鄭州應該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絲綢的地方。」
此外,顧萬發也提及,出土殘片中有一塊「綾羅綢緞」中的羅織物,且經染色處理,織法上採用較為複雜的絞經結構;為防止掉色,這塊染色羅曾進行脫膠,生絲脫膠後形成熟絲,「這塊羅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熟絲絲綢製品」。(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