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遼寧的哈民忙哈遺址是目前大陸發現最早的一處因為瘟疫而廢棄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年代較紅山文化略晚。除此之外,另一處同樣可能因為瘟疫而廢棄的遺址是內蒙古烏蘭察布的廟子溝遺址。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陳勝前表示,兩個史前時代可能的瘟疫事件為考古學留下了保存完好的遺址,讓今天的考古研究者能夠一睹史前時代瘟疫的影響,也由此可以了解瘟疫產生的條件。
大量人口突然死亡
數年前,陳勝前參與內蒙古通遼哈民忙哈遺址整理與研究的國家社科重大項目,負責石器分析工作,因此較詳細地了解哈民忙哈遺址的情況。他表示,這個遺址以發現大量集中出土的人骨而聞名,最集中的一座房子裡,發現97具人骨,不同年齡段與不同性別的人都有。底部屍骨有擺放的痕跡,上面的比較凌亂,房子有焚燒的跡象。經過數次發掘,已發現的人骨有兩百多具。
如此大量人口突然死亡的原因,陳勝前表示,哈民忙哈先民的石器工具中農業工具非常少,倒是有類型豐富的食物加工工具,說明食物來源多樣。挖掘工具只有石鎬一種,形體修長,使用條痕非常清晰,顯示經常挖掘沙土,實驗研究顯示它最適合挖掘的深度是30至50公分。
捕食穴居動物染疫
基於石器工具組合以及其他資訊,推斷哈民忙哈先民過著狩獵採集兼營少量農業的生活。他們生活在科爾沁沙地的腹心地帶,農業的邊緣環境,很容易遇到災年。可能是某一年的春夏之交,因為食物不足,人們挖掘穴居動物的洞穴,捕食這些動物,由此感染瘟疫,最有可能是鼠疫,大量人口死亡,剩下的人倉促埋葬死者後,迅速撤離。
另一處和瘟疫有關的內蒙古烏蘭察布的廟子溝遺址,則保留了大量完整的石器工具,與哈民忙哈遺址形成鮮明對比。有專家比較過廟子溝與哈民忙哈遺址的廢棄過程,發現廟子溝的廢棄型態不同,廟子溝遺址使用時間比較長,遭遇瘟疫的廟子溝人似乎受到驚嚇,迅速逃離,因此能夠看到大量完整的物品。
(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