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9・旺報-綜合報導

2020-03-09・旺報-綜合報導
密集人口接觸病原體 瘟疫肇因

「瘟疫的傳播通常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人類接觸到病原體;二是有足夠集中的人口。」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陳勝前表示,病原體是自然界本來的存在,如果人類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人類或被病原體殺死,病原體失去傳播的途徑;或是人類適應病原體,病原體失去對人類的嚴重威脅,所以,封閉環境不大可能產生瘟疫。
瘟疫的傳播往往來自人類接觸到本來不屬於人類生活圈的病原體。以關東大鼠疫為例,原因可能因為外來移民捕獵生病的旱獺。哈民忙哈先民捕食穴居動物,這些動物通常不應該進入人類生活圈,因為利益與饑餓,人類碰觸自然存在的紅線,最終釀成災難。當然,如果人類人口極少,病原體殺死感染者,也就失去傳播的可能;或者人口分布極其稀疏,傳播也不大可能發生。
但是隨著農業起源,人類走向定居。定居是農業生產的需要,流動則難以展開農業(除非遊牧)。然而,定居會帶來人口增加,穀物製作的糜粥一類食物可以讓嬰兒更早斷奶,促使生育間隔進一步縮短。農業本身有旺盛的勞力需要,更多的人口意味可以開墾更多土地。
陳勝前指出,從民族志材料可知,依賴狩獵,每百平方公里所能支持的人口不超過1.56人,如果同時依賴狩獵與採集(不包括漁獵群體),所支持的人口是9.098人,但農業支援的人口密度更可以達到10至20倍。如此多的人口定居在同一個地方,為病原體提供極好的傳播條件。從這個角度說,瘟疫的大規模傳播是與農業起源相關聯。

(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