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4・旺報-綜合報導

2020-05-04・旺報-綜合報導
拼湊東亞玉文化史 陸考古添新證

重掘「小南山遺址」 填補新、舊石器時代文化過渡

回顧去年,大陸在考古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就,考古人員紮根田野,使考古發掘的順利進行,為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新舊石器過渡、農業起源、中華文明起源、早期國家形成、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的里程碑。

黑龍江饒河縣小南山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墓地內的玉器。(取自新浪微博@中國歷史研究院)
黑龍江饒河縣小南山遺址,新石器時代早期墓地內的玉器。(取自新浪微博@中國歷史研究院)

大陸黑龍江饒河縣「小南山遺址」是近年重新發掘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大陸考古發掘,以小南山遺址為代表的小南山文化,填補了烏蘇里江及黑龍江下游地區史前考古學文化序列,改變了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研究的薄弱環節,為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文化過渡階段的聚落模式、生業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增添了實物資料。

呈現9000年前浙江畫面

遊客在黑龍江博物館參觀新石器時代文物──石鏃。(新華社資料照片)
遊客在黑龍江博物館參觀新石器時代文物──石鏃。(新華社資料照片)

小南山早期墓葬遺存中的玉器可能是大陸境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玉器之一,為東亞玉文化的起源、傳播以及人類審美觀念及裝飾品等方面的研究增加了新的支點,在長城以北的壩上草原,大陸國家博物館與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在該地區開展了系統調查,出乎意料的是,儘管在歷史時期該地區被遊牧民族占據,但新石器時代,這裡是典型的「人口密集區」。

與小南山遺址幾乎同時期、位在長江下游,連續多年發掘的「浙江義烏橋頭遺址」去年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收穫,特徵鮮明的環壕台地聚落、埋藏豐富的「器物坑」、浙江最早的人類骨骸、保存較好的墓葬,為後人展示了距今9000多年前的「浙江畫面」。

橋頭遺址豐富上山文化

值得關注的是,橋頭遺址出土的陶容器不僅製作精美、陶衣鮮亮,而且出現了一定數量的彩陶,甚至出現了太陽紋、短線組合紋等複雜圖案,具備了跨湖橋文化彩陶的基本元素,橋頭遺址的發掘,豐富了上山文化的內涵,也將整個大陸東南地區距今9000年前後文化面貌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記者林至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