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發現世界最大規模侏羅紀原址單體化石牆的大陸重慶市雲陽縣,近來又發現一種新的大型草食恐龍──普賢峨眉龍。考古團隊在挖掘時,疑似發現有更古老的地層存在,且這個地層亦有恐龍化石;這意味著這些出土的恐龍化石可能解開一部分「恐龍之謎」,填補早侏羅紀晚期至中侏羅紀恐龍演化序列的空白。
大陸重慶一直是古生物考察的重鎮,有「建在恐龍脊上的城市」之稱,有三分之二的縣區相繼出土恐龍化石。日前發現大規模侏羅紀原址單體化石牆的重慶雲陽縣普安鄉,近期又發現包括新田溝組和沙溪廟組恐龍動物化石群,年代推估為早侏羅紀早期到中侏羅紀晚期。
過去在世界各地都很少發現與此次相同年代的恐龍化石群,未來可望解開這段年代古生物考古空白。其中,沙溪廟組發現的「普賢峨眉龍」,是在雲陽普安恐龍化石群新田溝組發現兩個新種後,再次在雲陽發現恐龍新種。
經研究人員復原裝架後推測,這隻普賢峨眉龍應該是一隻成年大型草食性恐龍,體長約16公尺、站高約8公尺;牠與目前已知的峨眉龍有明顯差異,如脊椎後凹、背椎側凹被次級隔板分隔等特徵。
重慶市208地質遺跡保護院研究人員譚超指出,此次發現說明峨眉龍分布相當廣泛且相當多樣,對於個體演化研究有重要意義。
雲陽普安恐龍化石群是由當地農民在2015年1月發現一塊骨頭狀石頭,隨即引來專家鑑定場勘而發現,經考古團隊兩年挖掘後,超過150公尺的單體恐龍化石牆才橫空出世。
至於為何有這麼多恐龍密集埋藏?中科院研究員徐星初步分析認為,在1.8至1.6億年前,雲陽地區的古巴蜀湖周圍居住許多恐龍,並在一次或多次的突發災害中死亡,恐龍屍體隨河川漂流至三角洲沉澱,這也有效解釋為何化石群時代跨度大且排列混亂。
(記者/蔡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