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是中國人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不但在民間廣為流傳,在過去的皇宮中也頗受青睞。由於皇家的特殊需要,一些節俗又有新的發展,增添了一些新的內容。這一變化,在唐代以後尤為明顯。
大陸文學作家戴永夏在《齊魯晚報》撰文指出,在唐朝端午已成為一個重要節日,皇帝也十分看重,常常會在這一天大賞群臣。唐代宮廷中的端午習俗,大多已將原有的特定意義淡化,演變為一種以娛樂為主的活動。如唐宮中過端午也吃粽子,粽子不但品種多,而且別出心裁。
杜甫獲肅宗賜夏衣
唐玄宗開元年間,宮中就製作出一種可供娛樂的「粉團」粽子。將「粉團」置於盤中,再從稍遠處用小弓箭射擊,被射中者便可取而食之。這一遊戲很快從宮中傳至民間,成為廣泛流傳的端午習俗。
皇帝也十分看重,常常會在這一天大賞群臣。皇帝賞賜的常用之物是扇子。除扇子外,服飾、食品、藥品等也可作為贈品。有一年端午節,在朝中任左拾遺的著名詩人杜甫就得到一件唐肅宗賜的夏衣。杜甫在《端午日賜衣》一詩中寫道:「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對皇帝賜贈十分感戴。
宋代皇宮中的端午節過得更為隆重。端午節前,宮中專設的造辦機構要精心製作一些紅紗彩金匣子,匣中放著用菖蒲或通草雕刻的天師御虎像,四周圍著五色菖蒲葉。皇帝在這天按慣例賞賜大臣。匣中還放著珠翠做成的蛇、蠍、蜥蜴、蜈蚣等毒蟲,四周用專門降服它們的菱葉及葵花、榴花等花朵簇擁著,象徵對它們進行剿滅。
元代玩射柳和捶丸
南宋朝廷端午節這天的活動也很奢華。據《乾淳歲時記》記載,每至端午節,宮內都要插食盤架,擺設供奉天師、艾虎的山子數十座,還將五色蒲絲、百草霜盛在三層的大盒中,裡面裝著珠翠、艾草及葵花、榴花等各種花朵,以及用珠翠做成的蜈蚣、蛇、蜥蜴、蠍等毒蟲。這一天,宮中還將插著葵花、榴花、梔子等花的幾十個大金瓶環繞著殿閣擺放起來,用以驅毒去邪。
元代宮中過端午,受漢族傳統影響,也舉行慶祝活動,除保留插艾虎、懸硃符、贈畫扇、賽龍舟等節俗外,又
增加了射柳和捶丸等新內容。射柳就是騎在馬上用箭射柳枝。捶丸又稱步打球,即徒步揮杖打球,與現代打曲棍球相似。
明代宮中的端午節,從五月初一起,一直過到五月十三日。這期間,宮室的大門兩旁都擺放著插有菖蒲和艾蒿的花盆;門上懸掛的吊屏上,畫著天師、仙子、仙女執劍降五毒的故事,懸一整月方撤。宮眷內臣們也都穿上繡有五毒、艾虎的補子蟒衣,用這種節日裝束來向毒蟲宣戰。
清宮掛起五毒吊屏
清代宮中的端午節習俗與明代大同小異,只是更為隆重熱鬧。屆時,各宮殿都掛起五毒吊屏,門上插著菖蒲棒,房中貼著五毒符,掛著天師、鍾馗像;皇帝及親眷頭戴艾蒿,腰佩繪有五毒和龍舟等圖案的荷包,以此驅邪避惡,祈求平安。這天的節俗活動,最主要的是登龍舟、吃粽子。
再一項活動就是賞賜朝臣。端午這天,皇帝照例要把羽扇、食品、藥物、茶葉等賜給大臣們。另外,宮中這天還用演戲來慶賀節日。演出的劇目主要有《闡道除邪》《靈符濟世》《怯邪應節》《採藥降魔》《奉敕除妖》等。
(記者/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