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6・旺報-綜合報導

2018-06-06・旺報-綜合報導
南水北調進京 青鱂魚站崗保水質

透過監測運動信號 分析水質是否存在毒性疑慮

水質在線生物安全預警系統的柱型容器。(取自中新網)
水質在線生物安全預警系統的柱型容器。(取自中新網)

大陸為解決南澇北旱問題,投下5000億人民幣;展開全世界最大的南水北調水利工程建設,自南水入京後,為了確保水質優良,除按地理位置劃分形成的「京外、城外、水廠外」三道水質監測防線外,另還有一支由青鱂魚組成的「專業隊伍」把關,他們雖體積小,卻是擔負著保障北京市民用水安全的重任

目前南水入京水質常規監測有三種方式,分別為「實驗室監測」、「自動監測」和「應急機動監測」,三者互補。自動監測連續性強、密度大,最快1小時可得出一組資料;實驗室監測一週一次,優點是結果最為準確;應急機動監測則用於出現異常或突發事件時,比如資料跑偏、遺失等情況。

天生對水體敏感

除了一般常規監測外,在大寧調壓池還存在了一些特別的小動物。在設備房裡,有一台裝有8個透明罐子的儀器正在運作,罐內裝的是來自大寧調壓池的水,每個罐子裡則有三條小魚,每條小魚身長約2公分左右。
北京市南水北調水質監測中心工程師王曉雨說,這台由8個柱型容器連接而成的設備叫「水質線上生物安全預警系統」,柱型容器中的小魚叫「青鱂魚」,體長約2公分左右。當水質發生變化時,小魚會受到刺激發生躲避行為及遊動頻率增加。工作人員再通過設備監測運動信號,分析得出水質是否存在毒性等安全隱患。
王曉雨指出,這些小魚們也算得上是一個水質監測專業團隊,因為這些青鱂魚天生對水體敏感,適合對水體綜合毒性進行監測,是南水北調在入城前所設置的生物毒性預警系統。

安康水電站水庫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新華社)
安康水電站水庫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地。(新華社)

水質異常 發光菌產生變化

另入京後使用的則是發光菌來監測綜合毒性,若水質異常,發光菌的發光強度會產生變化,從而監測水體的汙染程度,王曉雨說,青魚和發光茵兩者各有所長,發光菌主要對重金屬類汙染物較為敏感,青鱂魚對有機物污染更為敏感。
目前,北京市南水北調辦水質監測工作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保障體系,監測站除採用生物毒性預警外,還採取常規理化指標預警監測。後者主要提供對單一指標的水質監測,也可以通過各項指標的綜合效果,判斷水質汙染物的情況以及汙染的程度,這是現在常規水質監測的重點。
此外,自2008年京石段應急供水以來,按照北京段工程特點,逐步形成了「京外、城外、水廠外」三道水質監測保障防線,在回應斷面設置水質監測點及自動監測站,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監測。能快速預警水質問題,及時切斷水源,啟用備用水源。保證問題水不進京、不進城、不進廠,確保北京市民能夠喝上安全放心的純淨南水。

南水北調助力河北廊坊市綠色發展,技術人員在進行水質檢測。(新華社)
南水北調助力河北廊坊市綠色發展,技術人員在進行水質檢測。(新華社)

純淨水培育三代 確保監測敏感度

北京市為及時發現北調南水水質有異,特別在水質監測中心設置一套「水質線上生物安全預警系統」,利用青鱂魚對水體特有的敏感度,對水質變化進行監控,而這些上崗的魚則需要在純淨水體裡培育三代,才能保證其具有極強的敏感性。為了保證監測效果,小魚們每半個月要輪換一次。
這些被用來監測水質的小魚是中科院無錫培育基地的青魚,是由實驗人員通過大量試驗篩選出的一種試驗魚,一旦接觸汙染物,魚身遊動的頻率和速度快慢就會發生變化,所以,每個魚罐上都安裝了感測器,螢幕則會顯示紅色曲線,這些曲線圖譜就像魚的「心電圖」,而系統內預設的模組會根據小魚的心電圖進行計算分析,自動判斷水體是否受到汙染,達到預警作用。
實驗人員為讓魚保持很高的敏感性,在培育的時候就會讓它們祖孫三代都生活在純淨的水體裡,在應用過程中,為避免魚在水中時間過長產生抵抗力,導致對汙染物的敏感度下降,所以,每半個月必須「換崗」一次。而預警系統設置了8個罐子24條魚,則是為了防範魚個體差異產生的誤報。

(記者/孫曜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