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4・旺報-綜合報導

2018-06-24・旺報-綜合報導
台商本土化 台幹優勢減、挑戰大

過去大陸做為待開發的新藍海,台商高薪聘請台幹一同前往打拚,但隨大陸快速發展,台幹「外籍人才」的優勢逐漸衰退。有台商上市公司資深財務主管受訪坦言,現在用「local hire」(本地雇用)薪資,一樣可在大陸請到台籍人才,且若非核心崗位,也不再是非台幹不可。

對廣大在陸台幹而言,正是值得關注的例子。另一位受訪者廣西勝華集團執行長林大為說,過去台商多為加工出口導向,需適合對外聯絡、連結兩岸的台籍人才,如今大陸經濟轉內需驅動,不少台商逐漸本土化,鎖定內需或一帶一路市場,企業在地經營、媒合本土資源時,台幹若缺乏當地人脈,優勢便會減弱。甚至以經濟發展下的快速變遷,在大陸工作一年遇到的挑戰,可能是台灣的3到5倍之多。

林大為舉自身企業為例,三年前台籍、陸籍幹部比例是七比三,現因增進與本土企業合作,比例倒轉成三比七。同時,大陸海外留學人才逐漸回歸,補足高端人才缺口;本地人才質量提升,成本也相對台幹為低,導致台商用人本土化。

台商參觀福州溫泉博物館。(中新社資料照片)
台商參觀福州溫泉博物館。(中新社資料照片)

該資深財務主管也說,過去台灣經濟好,大陸待開發,需高薪吸引台幹,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台灣就業市場萎縮,不少台胞自願到大陸工作,本地人才也不少,除財務等核心職位,local hire增加,自台灣外派比例減少。

他補充,二、三十年來早期台幹逐漸退休,當時的陸籍員工已升為幹部,且因本土企業成長,台企薪資非「最優渥」,甚至面臨希望在陸上市,透過股權激勵留住優秀陸籍幹部,穩固企業經營的問題。

因此林大為建議台青和台胞,在經濟強勁發展下,大陸成為自主尋找工作機會、發展前景的地方,需從心態歸零開始,不應抱有優越感及「大不了回台灣」的預留退路想法。

(記者/陳政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