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湖北省十堰市博物館考古工作者在羊皮灘忙著攀岩垂降,對漢江沿岸的崖墓群展開考古發掘。由於此次考古工作必須在懸崖峭壁上作業,是首次採用岩降方式對漢江流域崖墓群實施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具有高難度與風險。
在羊皮灘發掘的37座崖墓中,目前已出土人骨、唐代銅錢、料珠、青瓷碎片、銘文磚等。
據了解,羊皮灘崖墓群位於鄖西縣景陽鄉十里牌村,地處漢江北岸,與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冷水鎮星義村隔江相望。大大小小約60座崖墓分布在東起泥溝口、西至官亭村,總長1300公尺的漢江懸崖岩壁之上。最高處距離漢江江面約40公尺,墓內多淤積30至90公分厚的灰黃色砂土,保存狀況較差。
本次羊皮灘崖墓群考古發掘是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託,配合漢江白河(夾河)水電站工程開展的文物保護。考古工作隊於8月10日進場勘查,至9月8日止,已完成羊皮灘37座崖墓的發掘清理。
十堰市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祝恆富指出,「這次是考古工作者採用岩降方法,首次對漢江流域崖墓群實施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岩降考古,難度很大,風險也很大。
崖墓是長江上游廣大地區極其流行的一種特殊葬俗,漢江上游陝南至十堰地區也普遍存在。鄖西縣羊皮灘崖墓的發掘,有助於研究解決有關崖墓的開鑿方式、埋葬風俗,並對民族屬性提供重要的參考。
(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