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0・旺報-綜合報導

2018-09-10・旺報-綜合報導
陸考古科技化 虛擬還原秦陵

運用無人機及光學衛星獲取數據 繪製出陵墓區模型

過去,傳統考古工作必須在地面上一步一步發掘,如今大陸科技進步,就連考古也仰賴無人機的運用。日前在陝西秦始皇陵首次採取數據化虛擬考古,考古人員得以在不跋山涉水的情況下完成工作。

在陝西秦始皇陵,伴隨著一陣發動機的轟響,一架固定翼無人機出現在皇陵上空,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一組數據化考古團隊開工了,他們透過航天遙感技術加光學衛星獲取陵區數據,用虛擬現實技術還原皇陵全貌,呈現陵墓區大場景和細節,墓室內也通過虛擬技術進行繪製。

大陸運用無人機考古。(取自中國經濟網)
大陸運用無人機考古。(取自中國經濟網)

起降無人機難度極高

這支4人小隊在秦始皇陵待了一個月,由於當地被聯合國遺產保護組織列入世界級文化遺產的區域,已經被限制過度開發,因此為飛機充電等保障工作成為難題。

「在山上拍攝時,起降無人機很難,飛行時又需要讓無人機保持與地面同樣的高度,上升下降幅度大,而驪山呈蓮花狀,有12瓣山峰,所以難度極高,在此期間大家基本都在抬著設備爬山。」此外,無人機飛行拍攝時間、間隔率、重疊率都要提前算好。

完成的高清秦始皇陵模型可360度旋轉、放大縮小,查看任意視角圖像。通過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秦始皇陵整體地貌變化,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對遺址的細微影響。

修復復原兵馬俑布陣

相較於傳統考古,航天技術還可通過光學實地採集數據,產生模擬文物3D模型並虛擬修復。

陝西秦始皇陵首次採取數據化虛擬考古,考古人員得以在不跋山涉水的情況下完成工作。(取自中國經濟網)
陝西秦始皇陵首次採取數據化虛擬考古,考古人員得以在不跋山涉水的情況下完成工作。(取自中國經濟網)

考古人員先將所有碎片曲面掃描下來並編碼,計算機根據曲面形狀進行最佳配對。數據化考古團隊設計師說,「以前修復一個兵馬俑要很長時間,現在完成速度以分鐘計算,效率高了,而且不用實地拼搭,能夠避免文物產生二次破壞。」

有了數據,可3D列印一個與原型一樣的兵馬俑,嘗試復原顏色或根據各種碎片發掘位置判斷兵馬俑最初的布陣,復原當時的恢宏場景,研究秦國時的兵法。

接下來,數據化考古團隊將打造秦始皇陵空間訊息平台,使考古人員能將地宮、水體、皇陵周邊農業生產、植物生長等單個模擬物放置其中,再現不同時期所考察區域的實地場景。團隊還將進一步從西安向東繪製秦長城、秦始皇行宮等,向西沿著「一帶一路」繪製絲路元素。

(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