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元代在中秋的習俗當中,並沒有推陳出新之舉,倒是朱元璋用軍師劉伯溫計,將起義抗元的字條藏在月餅內的故事讓人津津樂道。
元代雖沒有什麼特殊的過節活動,但仍有幾首關於中秋的元曲,借景抒情。如這首元代張養浩的散曲《折桂令‧中秋》,便是抒發中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作者藉描寫月光的澄徹,創造出一種寧靜的氛圍。
八月十五夜起義
相傳元末年間,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的統治,有志之士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也聯合各路反抗勢力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十分嚴密,朱元璋欲整合反抗傳遞消息困難。於是劉伯溫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字條藏入餅內,再派人分頭傳到各地起義軍手中通知起義時間。八月十五當天晚上,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另有一說,劉伯溫散布將會有瘟疫的留言,要人們於中秋節前買月餅來吃以避禍。大家買了月餅回家切開一看,裡面藏了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的字條,於是民眾紛紛響應。
而現今南方如廣東、福建、江西等地農村在過中秋時還會展開一項民俗活動;燒塔,部分地方又稱為燒塔仔。據傳亦是與此有關,源自劉伯溫於月餅藏字「八月十五舉火為號」實行起義。(然而舉火為號傳衍至今已成為燒塔民俗,且多表達中秋豐收的意涵,透過燒塔表達收穫的喜悅。)
很快,徐達攻下元大都,以朱元璋領導的義勇軍起義成功。來年,朱元璋下諭,令全體將士們在中秋節與民同樂,後來更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訊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向西馳騁追月亮
也正因為如此,蒙古人至今過中秋不吃月餅。然而,蒙古族其實也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蒙古秘史》記載,蒙古牧民在中秋節時有一個「追月」的習俗。中秋夜,騎士們會騎上馬,奔馳在草原上。月亮由東方升起,騎士們便向西邊放馬,朝月亮落下的地方奔馳。當然,大夥兒不可能真的追到月亮,多數是馳騁一、兩個小時,然後找一處地方,拿出隨身攜帶的肉乾和烈酒,吃吃喝喝,唱歌跳舞度過。
(編輯/蕭民傑)
《折桂令‧中秋》[元]張養浩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