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4・旺報-專題報導

2018-11-14・旺報-專題報導
為辯論肉搜孔子 心理學也派上用場

大陸杭州高新實驗學校初一班級日前舉辦辯論賽,提出「孔子是否快樂」這一「腦洞」題目的人,正是老師鄭金平,而他也被同學的表現震驚了。
「馬斯洛(美國心理學家,以需求層次理論最為著名)認為,人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與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試問,孔子連衣食與安全都無法保證,理想無法實現,還要經歷親人早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最後因病而終,他能快樂嗎?」主張「不快樂」的反方辯詞,不僅從孔子個人出發,還找來西方心理學依據,著實下了功夫。
鄭老師表示,最近上課時發現《論語》裡關於「樂」的內容不少。「我琢磨了一下,覺得這個話題很適合開辯論賽。」最開始,鄭老師設想的辯題是「君子是否快樂」,為了縮小切口,讓學生有資料可查,題目改成「孔子是否快樂」。
「因為要參加辯論,學生們學習《論語》的熱情高漲。」鄭老師說,「除了反覆閱讀《論語》,他們還看了《孔子傳》,搜尋孔子生平閱歷,看了《孔子》電影,還觀摩大學生辯論賽影片。蒐集資料、整理、討論,和孔子如此親近,在辯論賽較勁上火,這都是學生們不曾有過的經歷。

(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