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6・旺報-綜合報導

2018-11-16・旺報-綜合報導
濫捕過度養殖 陸搶救「長江無魚」

珍稀物種瀕滅絕 中央號召地方整治生態

長江流域過去擁有4300多種水生動物,豐富的生態系養育了長江江豚、中華鱘、長江鱘等400多種魚類,但隨著人類活動影響,如今演變成「長江無魚」的困境。對此,大陸國務院,9月推出生態修復、拯救瀕危物種、加強生境保護等19條措施,帶頭展開長江保護行動。各地政府也響應中央號召,推動一系列的護江政策,保障長江流域的生態健康。

大陸中科院院士陳宜瑜曾指出,長江流域的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共有424種魚類,其中有183種特有種,9種大陸國家級保護動物,包含白鱘、中華鱘、長江鱘等3種一級保護動物,以及胭脂魚等6種二級保護動物;此外,尚有白鱀豚和江豚這2種水生哺乳動物。

洞庭湖乾涸見底,魚兒乾死在湖床上,導致漁民歇業、航運受阻等系列連鎖反應。(新華社資料照片)
洞庭湖乾涸見底,魚兒乾死在湖床上,導致漁民歇業、航運受阻等系列連鎖反應。(新華社資料照片)

長江「雙腎」乾旱見底

不過,人類長期濫用資源,使得「長江無魚」恐成為現實。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在武漢一場座談會表示,長江流域生態功能退化依然嚴重,長江「雙腎」洞庭湖、鄱陽湖頻頻乾旱見底,接近30%的重要湖庫仍處於富營養化狀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IBI)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
陳宜瑜表示,長江的白鱀豚曾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07年被宣告功能性滅絕,其他江豚數量僅剩約千頭;白鱘已經15年沒被人發現;中華鱘曾在2013、2015、2017年被多次目擊,但並未出現自然繁殖的現象;其他珍稀魚類例如長江鱘、胭脂魚等也極少被看到。

江蘇漁民誤捕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隨即聯絡漁政部門放回長江。(新華社資料照片)
江蘇漁民誤捕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隨即聯絡漁政部門放回長江。(新華社資料照片)

「四大家魚」減少9成

長江「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的種苗發生量與1950年代相比下降9成以上,產卵量也從最高300億尾下降至最低2億尾。根據統計,長江乾流的漁業捕撈量從1950年代的每年40多萬噸,至今每年不到10萬噸。
長江從西藏流至太平洋,生態健康是長江流域各省分的共同責任。西藏自治區為保護好源頭,於安多等4縣實施1420萬畝的草原禁牧,並搬遷海拔4800公尺以上的13萬名居民,同時在安多縣展開於水生態獎勵補償試點工作。
四川位於長江上游,全省今年已累計造林700萬畝,治理20多萬公頃的沙化、石漠化等土地,減少3億多噸的泥沙流入長江。
長江下游的安徽省針對濫捕與過度養殖問題,推動清理整治工作,全省共「退網還湖」8.6萬公頃,並減少全省長江流域的4585艘漁船,以減輕生態壓力。

三峽水庫區內的非法網箱養殖設備遭拆除。(新華社資料照片)
三峽水庫區內的非法網箱養殖設備遭拆除。(新華社資料照片)

332個生物保護區 禁捕休養

為加強保護長江流域的生物多樣性,大陸農村農業部去年11月率先在長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逐步施行禁捕。此外,農業農村部長韓長賦4日在武漢召開的長江生物資源保護論壇上表示,未來將逐步在重點區域實施禁捕,讓長江生物能夠休養生息。
韓長賦稱,農業農村部將強化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實施中華鱘、長江鱘、長江江豚拯救計畫,積極推動野生動物族群重建。
韓長賦指出,今年率先在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施行禁捕後,2020年計畫在長江主流、重要支流、湖泊等重點水域實現常年禁捕。
韓長賦強調,將聯合各部門執法力量,組織實施「中國漁政亮劍」行動,同時組建長江漁政特編船隊,嚴打濫捕、過度養殖等為違法行為。
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主任馬毅表示,透過在重點水域實現常年禁捕,將能有效恢復水生生物資源,使生態環境惡化得到減緩,預計2035年就能全面恢復水生生物棲息地,讓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韓長賦表示,水生生物是長江生態系的主體,對於生態循環、淨化水域有著關鍵作用;維持長江生態平衡,不只能促進大陸持續發展,同時也對維護全球生態多樣性具有重要作用。(記者/賴志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