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7・旺報-綜合報導

2019-01-07・旺報-綜合報導
華為進軍農業 智慧培育「海水稻」

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攜手 推動智慧農業改造鹽鹼地

大陸的互聯網企業進軍養豬業,前有網易後有阿里,京東則是養完豬又去種菜,如今就連華為也向農業出手了!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日前透露,將與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攜手合作,培育海水稻,透過土壤數位化,讓鹽鹼地上長出水稻,由15億畝鹽鹼地裡改造出1億畝良田,進而推動「物聯網智慧農業」。

在胡厚崑口中,華為參與的「農業全智慧化」,不僅能改造15億畝的鹽鹼地,並可對現存的18億畝耕地進一步優化,最終目標則是「改變傳統農業現狀,解決全球饑荒問題」。鹽鹼地改良的核心技術為「四維改造法」,包括培育新的水稻品種,並對植物、土壤進行調節,整套方法的基礎稱之為「要素物聯網系統」。

大陸「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試驗田查看水稻生長情形。(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試驗田查看水稻生長情形。(新華社資料照片)

土壤數位化顛覆傳統

「要素物聯網其實就是土壤數位化」,華為方面指出,地上部分配有小型氣象站、通信模組、高清攝像頭,地下、地表則透過各種感測器(射頻技術),對光照、溫度、鹽鹼度、等資訊進行收集,然後傳送到華為雲端大資料中心;經由AI人工智慧系統與專家診斷,提供靶向藥品、定向施肥,大幅提高用水量、施肥量。
一整年忙不完的播種、除草、收割等農活,長期以來大陸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頭頂著大太陽辛勤勞作,卻始終難逃「看天吃飯」的宿命。簡而言之,如今華為結合本身的人工智慧技術,研發一套適合中國農業環境的現代化物聯網設備,推出一項「智慧種地」方案,不僅徹底顛覆傳統種地的做法,也將顛覆農民的世界。

2018年11月10日,參觀者體驗農業沃土雲平台。 (新華社)
2018年11月10日,參觀者體驗農業沃土雲平台。 (新華社)

互聯網農場精準耕作

華為構想中的「互聯網農場」,包括精準耕作、智慧灌溉、智慧溫室,運用產量監測、畜牧監測、支付系統及農業貿易平台等,足以實現農業生產環境的智慧感知、智慧預警、智慧分析、智慧決策與專家在線指導;並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視覺化管理、智慧化決策,最終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
在專家學者的眼中,華為全力推動「物聯網智慧農業」,五項主要優勢首要在於「效率更高,種植決策更精準」,透過土壤改良大數據管理系統,以及精準種植、精準作業等管理系統,即時的海量物聯網數據,將引導農民在合適的時間、做出最好的決策,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農作物產量,最終實現「農業的智慧化」。

華為在廈門第4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的展區。(中新社資料照片)
華為在廈門第4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博覽會的展區。(中新社資料照片)

農田到餐桌一指搞定

其他優勢尚有「實行智慧灌溉,用水更節約」、「投入更精細化,成本更低」,「利用物聯網,對收集到的環境參數進行統一管理,建立農業的大數據庫」,以及「運用數據可追溯、支付系統、資訊平台和農業貿易平台等,直接對接市場」等四項。
尤其最後一項,代表著每一顆稻米的生命過程,均將成為一組大數據被載入歷史。消費者購買農產品時,只要掃碼,即可獲取農產品的全部生長資訊、健康指數及配送資訊。同時也意味著「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一旦「農業全智慧化」獲得實現後,未來農民種田將是手拿一部電腦或手機、一指搞定。(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