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手機預約護士上門的「網約護士」終於來了。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2月12日發布《「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確定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6省市進行「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試點時間為2019年2月至12月。
試點地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可結合實際,確定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並已具備家庭病床、巡診等服務方式的實體醫療機構,依託互聯網資訊技術平台,派出本機構註冊護士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將護理服務從機構內延伸至社區、家庭。
申請者需經診斷評估
《方案》指出,「互聯網+護理服務」重點對高齡或失能老年人、康復期患者和終末期患者等行動不便的人群,提供慢病管理、康復護理、專項護理、健康教育、安寧療護等方面的護理服務。
為規範「互聯網+護理服務」行為。試點醫療機構在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前,需對申請者進行首診,對其疾病情況、健康需求等情況進行評估。經評估認為可以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者,可派出具備相應資質和技術能力的護士提供相關服務。
護士至少5年護理經驗
護士在執業過程中應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規範和技術操作標準,規範服務行為。服務過程中產生的資料資料應當全程留紀錄,可查詢、可追溯,滿足行業監管需求。「網約護士」應至少具備5年以上護理經驗和護師以上職稱,為實體醫療機構註冊護士,並能夠在大陸護士電子註冊系統中查詢。
試點醫療機構或互聯網資訊技術平台應當按照協定要求,為護士提供手機APP定位追蹤系統,配置護理工作記錄儀,使服務行為全程留紀錄可追溯,配備一鍵報警裝置,購買責任險、醫療意外險和人身意外險等。要建立醫療糾紛和風險防範機制,制訂應急處置預案。同時,暢通投訴、評議管道,接受社會監督,維護群眾健康權益。
針對預約「網約護士」的互聯網平台,《方案》也規定試點醫療機構可以自主開發互聯網資訊技術平台,或與具備資質的協力廠商資訊技術平台建立合作機制。互聯網資訊技術平台基本功能至少包括服務當事人身份認證、病歷資料採集存儲、服務人員定位追蹤、個人隱私和資訊安全保護、服務行為全程留痕追溯、工作量統計分析等。不得買賣、洩露個人資訊。
失能、空巢老人激增 需居家護理
大陸目前已經有多個互聯網醫療類手機APP,推出預約護士上門服務。其中,一個下載量較高的APP上,護士上門打點滴服務價格是每次169元(人民幣,下同),打針為每次139元,此外還提供導尿、留置胃管、靜脈采血、普通換藥以及部分醫療器械出售服務。
為保障民眾的健康和權益,未來試點地區應當結合實際供給需求,發揮市場議價機制,參照當地醫療服務價格收費標準,綜合考慮交通成本、資訊技術成本、護士勞務技術價值和勞動報酬等因素,探索建立價格和相關支付保障機制,讓整體受到監督,並更完善。
大陸國家統計局統計,截至2017年底,大陸60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4億人,占總人口的17.3%。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有1.5億人,占老年人總數的65%,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4000萬人左右。失能、高齡、空巢老人的增多,使老年人對上門護理服務需求激增。
事實上,在大部部分地區早就有「網約護士」,大多由社會力量主導推動,就是「互聯網+護理服務」,也就是依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通過「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方式,由護士上門提供護理服務。
業者表示,新的《方案》中指出,鼓勵有條件的試點醫療機構通過人臉識等人體特徵識別技術加強護士管理,並配備護理記錄儀。對於有違反相關法律法規、不良執業行為記錄的護士應建立退出機制等做法,將有助於規範市場健康化與正常化。(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