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18・Array

2019-03-18・Array
小河墓地腰衣修復 重現史前風華

沉睡3500年「復活」展現新疆小河社會獨特審美文化

出土於小河墓地的25件毛織腰衣,在沙漠中沉睡了數千年後,已出現糟朽、褪色、殘缺等現象,有的甚至和泥土粘連成一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歷時一年,終於讓它們重現昔日容顏,向人們再現了小河人獨特的審美文化。從修復的腰衣來看,3500年前,小河人已在使用羊毛撚線,並用撚出的線為自己編織腰衣、毛織斗篷等服飾,他們還會用西茜草等植物給毛織服飾染色。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絲綢之路博物館在2014年聯合申報《新疆小河墓地出土腰衣保護修復方案》,獲得大陸國家文物局批准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17年年底完成,但直到最近才公布於世人眼前。完成修復的25件毛織腰衣,有11件女性腰衣,8件男性腰衣,另有6件腰衣殘片。其中,女式腰衣像今天人們穿的流蘇短裙,男性腰衣似裝飾腰帶。

這批腰衣是新疆史前社會生活難得的實物資料,也是史前古代居民毛紡織技術的重要佐證。(取自東網)
這批腰衣是新疆史前社會生活難得的實物資料,也是史前古代居民毛紡織技術的重要佐證。(取自東網)

新疆特殊毛織服飾

腰衣,是生活在史前新疆小河人特有的服飾之一,穿著在腰間,既方便勞作,又能夠很好地裝飾腰間,勾勒出腰部線條。主要有兩種形制,一種為短裙樣式,主要為女性乾屍穿著,特徵是裙腰較寬,下綴一圈毛穗,像一條毛織的裙子,穿時把裙腰兩邊延伸出來的穗繫住即可。另一種為帶式腰衣,為男性乾屍穿著,像一條編織而成的寬腰帶,穿的時候把腰帶兩端延伸出的長穗繫在前襠部位。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修復人員表示,由於腰衣受損程度不一,修復前,工作人員首先對它們進行了檢測分析,看哪些腰衣纖維結構保存較好,可以用純水去清洗,哪些腰衣纖維結構已經被破壞,只能承受回潮平整處理。檢測分析完畢以後,才確定保護修復方案。

小河墓地出土的毛織腰衣。(取自微博@新疆文物古蹟保護中心)
小河墓地出土的毛織腰衣。(取自微博@新疆文物古蹟保護中心)
目前已有25件毛織腰衣完成修復。(取自東網)
目前已有25件毛織腰衣完成修復。(取自東網)

25件文物妥善保存

修復的第一步是進行低氧法消毒,清除腰衣上面的成蟲、幼蟲和蟲殼,有些腰衣間隙裡嵌滿蟲殼,修復人員需要用鑷子一個個將夾出來。「清洗腰衣時動作要非常輕柔,不能拉伸,也不能擠壓,因為它們的纖維結構很脆弱,稍一用力纖維就會斷裂,它們就無法回到初始狀態,會失去原本攜帶的歷史資訊。」修復人員表示,因為晾曬會讓織物的纖維結構迅速發生變化,所以清洗過後的織物,只能放在沒有光照的地方緩慢陰乾,以防失去原有的彈性和光澤。
清洗平整後,還需要在腰衣的下方墊上一種很輕薄的襯料,用針線縫合加固的方法進行修復。針線縫合加固的過程需要修復人員一個姿勢保持很久,修復人員經常累得肩頸麻木。目前修復完畢的25件腰衣都已裝入一種用無酸紙製成的囊匣中,送進庫房進行保存。這種無酸紙製成的囊匣,能有效降低自身和外部環境對文物造成的酸性破壞。
庫房中使用的都是無紫外線燈,房中的溫度顯示攝氏13.7度,濕度為24.9%。這種無光照、低溫、乾燥的環境利於紡織品文物的保存,同時還能延長其壽命。(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