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2・旺報-綜合報導

2019-03-22・旺報-綜合報導
海底大祕寶 宋沉船保留16萬件文物

南海一號助了解 年前南宋海上絲路發展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20日指出,南宋初期(約1160年代)沉船「南海一號」的船貨清理工作進入尾聲,清理的船載文物目前已達14萬餘件,未來預計取出超過16萬件文物,遠高於預期的一倍。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南海一號考古領隊崔勇指出,南海一號的挖掘工作以提取船中文物為主,目前清理作業已進入尾聲;考古團隊截至去年共挖掘出14.3萬多件文物,預估還有1至2萬件文物在船中,大多集中在南海一號後端幾個船艙,整體文物有望突破16萬件。

宋朝航行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船模型。(取自新浪微博@愛旅行的水瓶兔)
宋朝航行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商船模型。(取自新浪微博@愛旅行的水瓶兔)

考古團隊指出,南海一號的挖掘工作已經進行到船底,考古人員發現船體下部保存狀況良好,確認整體打撈作業成功;船貨清理出來的文物中,包含大量瓷器、鐵器、錢幣,還有部分金銀銅錫、竹木漆器等日常用具,船中還遺留不少動植物殘骸。

南海一號船貨清理進入尾聲後,下一階段的文物保護考驗也即將開始。崔勇強調,南海一號船貨整體清理完成後,將進入船體挖掘與保護階段,未來有望向大眾展示整體船身。

南海一號考古團隊的文物保護專家沈大媧曾說,南海一號整艘船才是最重要的文物,當800年古船正式出水時,如何有效保護木質船身是目前全球公認的難題。

運送瓷器途中失事

沈大媧指出,在現場除了控制南海一號船身與船貨文物的穩定性外,還要對木質船體進行填充、脫水乾燥以及修復,未來這些作業可能會持續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

南海一號是艘透過海上絲綢之路運送瓷器而失事的沉船,年代約在南宋初期,位於廣東省台山與陽江交界海域。南海一號1987年被發現,2007年12月被打撈,進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進行水下文物「原址保護」。

南海一號沉沒在水下僅23公尺深,殘船長約22.1公尺,船體保存最大寬約9.35公尺,不包括桅杆高約3.5公尺,發現時甲板已經腐爛,但船身其他結構保存良好,是目前全球發現年代最早、船體較大、保存狀況最完整的宋朝貿易商船。

南海一號2018整年度共出水約10.6萬件文物,其中以瓷器最多,有浙江龍泉系的青瓷、江西景德鎮的青白瓷、福建德化白瓷及磁灶窯黑釉瓷和醬釉瓷、閩清義窯青白瓷等,也有少量其他窯口的瓷器。

早期在南海一號出水的浙江龍泉窯系青釉印花菊瓣紋盤(左圖),與銅鎏金龍紋開口環(右圖)。(新華社資料照片)
早期在南海一號出水的浙江龍泉窯系青釉印花菊瓣紋盤(左圖),與銅鎏金龍紋開口環(右圖)。(新華社資料照片)

動物遺骸出現鹹鴨蛋

南海一號的瓷器包含盤、碟、瓶、罐、壺、盒等多種類,不管是在數量與品質上,都令人嘆為觀止。出水文物還包含金器、銀器、銅器、鐵器、錢幣、竹木漆器、硃砂,還有一批藥材以及動植物遺骸。

植物遺骸包含橄欖、荔枝、稻穀殼、黑胡椒、銀杏、橄欖核等種子或果實。動物遺骸除了豬、羊、狗、牛、雞和鵝等骨骼外,還發現鹹鴨蛋以及人類骸骨:其中一具人類遺骨經DNA測驗,疑似非黃種人,顯示南宋時期可能已經有外籍水手。(記者賴志昶)

小靈通-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

位於廣東陽江海陵島的一間博物館,始建於2004年末,2009年12月24日完工開館。主要展示南宋時期古沉船「南海一號」的船身與船上包括黃金、陶瓷與漆器等多件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文物。該博物館耗資近2億元人民幣興建,全館分成揚帆、沉沒、探秘、出水、價值、遺珍、成果等七大展區,是亞洲唯一水底考古博物館。(賴志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