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5・旺報-綜合報導

2019-03-25・旺報-綜合報導
2.4億年前新種魚化石 雲南出土

優美玉帶魚是迄今發現最早鉸齒魚類之一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團隊,日前在雲南羅平發現距今2.4億年前,一種未曾見過的新鉸齒魚類化石,命名為「優美玉帶魚」,並歸入拱魚目臘山魚科。這項最新發現也是世界上迄今發現最早的鉸齒魚類化石紀錄之一,並為了解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和鉸齒魚類的起源,提供新的化石證據。

徐光輝研究員近日在北京受訪時表示,優美玉帶魚的發現,為了解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和鉸齒魚類的起源,提供新的化石證據。先前他和研究團隊曾在雲南、貴州地區三疊紀(2.52億年-2億年前)地層中,發現過王氏富源魚、羅平強壯魚,研究團隊將這些鉸齒魚化石和同期的優美玉帶魚化石互相結合,將進行綜合研究,以更進一步全面揭示全骨魚類的系統發育關係。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徐光輝日前介紹優美玉帶魚化石樣本、手繪素描及復原圖。(中新社)
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徐光輝日前介紹優美玉帶魚化石樣本、手繪素描及復原圖。(中新社)

有助研究生態復甦

圍繞在新鰭魚類的起源和早期擴散這一研究課題,徐光輝帶領的研究團隊近年在雲南、貴州交界展開野外工作,獲得一批保存完好的新鰭魚類化石標本,其中,採集自雲南羅平中三疊紀(2.47億年-2.37億年前)安尼期(2.44億年前)海相地層的4塊保存精美的魚化石,就是新發現的鉸齒魚類新屬種優美玉帶魚。意味著現在生活於淡水環境中雀鱔的祖先,2億多年前生活在位於雲貴高原的汪洋大海之中。優美玉帶魚屬命名源自於發現地為羅平白臘山下的玉帶湖,而「臘山玉帶」是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在羅平記錄的著名景點之一。
徐光輝指出,雲南中三疊世羅平生物群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三疊紀海生化石寶庫之一,在研究二疊紀末期(2.52億年前)發生生物大滅絕後,海洋生態系統如何復甦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羅平生物群中發現的拱魚目魚類,代表世界上迄今最早的鉸齒魚類化石紀錄,包括先前發現的格蘭德拱魚和蘇氏臘山魚。蘇氏臘山魚過去曾被歸入歐洲中三疊世晚期的聖喬治魚屬,但新的研究證明它與優美玉帶魚及其他拱魚類關係更密切。年代地層學研究也指出,歐洲的聖喬治魚比中國羅平生物群中的拱魚目臘山魚科魚類晚400萬年;分支系統學研究結果則顯示,聖喬治魚比拱魚目具有更進步的鉸齒魚類特徵。

4塊保存精美的優美玉帶魚化石。(中新社)
4塊保存精美的優美玉帶魚化石。(中新社)

早期分異比想像快

徐光輝認為,近年來,多個拱魚目屬種在雲貴地區三疊紀地層中相繼發現,說明鉸齒魚類的早期分異比人們之前想像的快得多。同時,對羅平生物群豐富的魚類化石研究證明,新鰭魚類在中三疊世安尼期已經開始全面擴散。因此,科研領域後續應加強同期魚類化石的綜合研究和比較研究,揭示更多遠古時期新鰭魚類起源、演化規律。相關研究成果日前已獲中國核心學術期刊《古脊椎動物學報》線上發表。

優美玉帶魚正型標本。(徐光輝提供)
優美玉帶魚正型標本。(徐光輝提供)

(記者/孫曜樟)

小靈通─鉸齒魚類

鉸齒魚類包括拱魚目、半椎魚目和鱗骨魚目。現在生活在中北美和古巴淡水環境的雀鱔,為鉸齒魚類鱗骨魚目的代表,被稱為活化石,為新鰭魚類的研究提供重要資訊。
新鰭魚類是輻鰭魚亞綱最大的演化支系,幾乎分布於地球上各種水環境。除了多鰭魚和鱘魚,其他所有的現生輻鰭魚類都屬於新鰭魚類。
王氏富源魚具有典型的鉸齒魚類特徵,如眼眶前有兩塊眶下骨,下頜相對較短,背鰭前的背脊鱗有明顯的刺突;同時擁有喉板骨,上頜骨短而無齒,缺少輔上頜骨和眶上骨。這些特徵使其有別於其他鉸齒魚類,分支系統學研究成果顯示它和格氏弓背魚組成姐妹群關係,共同位於鉸齒魚類的基部位置。

(記者/孫曜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