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岸邊,4月13日顯得特別熱鬧。700尾不同年齡的大規格中華鱘被放歸長江,為了讓這批長江寶貝能世代永遠平安生活在長江,中國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還首次對放流的中華鱘實施了系統性野化訓練,祝牠們快快樂樂,長長久久。
「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4月13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舉行。當日在活動現場,數百名志願者將放流的中華鱘抬至長江邊放流點水池中,隨著宜昌市民代表打開閘門並高喊「回家嘍」,一條條黝黑的中華鱘順著滑道滑進長江,向著大海的方向游去。
優化種群結構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有關人員表示,此次放流群體包括2009年到2017年間5個年份的不同大小魚兒,從2齡(歲)到10齡不等,對豐富野生中華鱘年齡梯隊、提升野生群體遺傳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為提高人工繁殖中華鱘的野外生存能力,中華鱘研究所首次對放流的中華鱘實施兩個月的野化訓練。實驗證明,子二代中華鱘在自然環境中能攝食和正常發育。
為優化中華鱘的種群結構,科研人員實現了基因診斷技術在中華鱘早期性別鑑定上的應用。此次有30尾中華鱘是通過早期性別鑑定技術篩選出來的全雄性中華鱘,意在試圖以人工放流的方式,調整自然種群的年齡和性別結構。
此次放流中華鱘中有部分達到了8到10齡,有可能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很快達到性成熟。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採用了比往年時效更長的聲納標,工作時長可達10年,不僅能監測到放流中華鱘入海的情況,還能監測到牠們洄游繁殖情況。
監測範圍廣闊
中華鱘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已繁衍生息1.4億年,被譽為「活化石」。受人類活動影響,中華鱘自然種群逐漸衰退,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國際極危物種」。
自1984年首次實施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已累計向長江放流各類規格的中華鱘超過502萬尾,並建立了從宜昌至長江口、覆蓋長江中下游近1800公里的放流中華鱘洄游監測系統,這是目前大陸覆蓋範圍最廣、最全面的魚類放流效果實時監測與評價系統。
長江黃河放流魚苗 修復水域生態
大陸近年來積極保育河川漁業資源,最近長江洪湖段有50萬尾魚苗放流。南京市為養護長江生態,由農業農村局放流16.4萬公斤魚苗。在北方的黃河水利委員會也放流魚苗122萬尾。從南到北,大陸兩條最大的長江和黃河,近年來除了放流魚苗,更透過取締和保育等多種手段,期待恢復生態。
隨著現場指揮的一聲「放」,50萬尾魚苗歡樂地躍入了長江母親河的懷抱。4月3日上午,長江航運公安局武漢分局和洪湖市漁政船檢港監管理局在湖北新灘白鰭豚保護區聯合展開魚苗增殖放流大型公益活動。近年來,長江禁捕期非法捕撈案件頻發,嚴重威脅長江生態資源和環境。
南京市農業農村局2月20日~3月27日期間,展開五次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繼續為南京長江生態保護和水域生態資源修復貢獻力量。
有關人員表示,春季正值長江禁漁期,也是魚類生長繁殖的旺盛季節。本批次增殖放流為四大家魚大規格魚苗,放流魚苗共計16.4萬公斤,其中白鰱9.6萬公斤、魚3.3萬公斤、草魚2.6萬公斤、青魚0.9萬公斤,旨在補充長江南京段四大家魚資源總量,進一步修復水域生態環境。
今年,南京市農業農村局還將繼續向長江投放四大家魚、長吻鮠、胭脂魚等長江瀕危和經濟物種,同時繼續貫徹落實禁漁期制度,加快推進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做好南京長江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和修復工作。
黃河水利委員會4月12日在山東東明黃河邊舉行引黃入冀工程漁業資源修復增殖放流活動,放流各類魚苗67萬尾,9日還在河南濮陽向黃河投放魚苗55萬尾,兩次共放流魚苗122萬尾。
(記者/李鋅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