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5・旺報-綜合報導

2019-04-25・旺報-綜合報導
陸「化石醫生」讓恐龍復活站起來

修補複製零碎骨頭 拼裝合川馬門溪龍工程巨大

恐龍化石修復,是一個不斷追尋正確答案的過程。因為沒有人見過真正的恐龍,正確答案永遠是未知的。

在大陸重慶市地質遺跡保護與研究實驗室化石修復中心,有一群默默無聞的科研人員,他們致力於讓深埋地下、零落散亂的化石重新「站」起來。所有的努力,只為無限接近原貌。

合川馬門溪龍巨型化石頭部。(取自微博@超市發魏波)
合川馬門溪龍巨型化石頭部。(取自微博@超市發魏波)

挖獲遺跡先「打石膏」保護

令人意外的是,遊客在博物館裡看到的完整恐龍化石,可能有一大半並非「原配」,而是科研人員根據以往發現的同類型恐龍的化石,採用等比例放大或縮小的方式翻模修補而成;恐龍頭骨也可能和前一次看到的不一樣,那是因為工作人員又根據最新的發現進行了替換。
《重慶日報》23日報導,以往重慶的恐龍化石多在城區發現,其實,化石的發現與人類的工程活動是密切相關的。深埋在地下的化石,通過地殼運動後會抬露出來,在建房修路時如果無意中發現了化石的露頭,就會立即通知相關部門,進行保護性發掘。
重慶市地勘局208地質隊地質遺跡保護研究院總工程師、高工博士代輝表示,「在現場的發掘人員會確定化石分布範圍,然後將化石和圍岩用紗布和石膏層層包裹成一個『大塊頭』,這一過程專業術語叫做『打皮勞克』。」過程就像骨科醫生給骨折的病人打石膏一樣,目的是固定好,避免搬運中受損。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修復化石。(新華社資料照片)
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修復化石。(新華社資料照片)

「原配」化石很難超過40%

化石送到了修復中心,拆包後,有專業的修理技工將變形、零散的化石從岩石中剝離出來,然後再用空壓機、氣動筆等設備進行精修,讓化石的結構和紋理逐漸清晰。
將經過精心打理後的化石進行裝架過程中,由於年代過於久遠,一隻大型恐龍的化石完整度很難超過40%。也就是說,大多數的骨頭是需要工作人員翻模後等比例複製,「這就是你在博物館看不到『原配』的原因。」 代輝說。
報導指出,上世紀70年代發現了當時亞洲保存最完整、體形最大的恐龍——合川馬門溪龍。2015年,重慶再次發現馬門溪龍,比上世紀70年代發現的那個更大,超過了24公尺,也是目前重慶裝架最大的恐龍。」代輝說,目前這只恐龍保存下來的部分超過40%,完整度就已經算非常高了。

合川馬門溪龍的實景效果圖。(取自中新網)
合川馬門溪龍的實景效果圖。(取自中新網)

組裝多次才能接近原貌

化石修復,其實是一個不斷追尋正確答案的過程。沒有人見過真正的恐龍,所以正確答案永遠是未知的。以上世紀70年代發現的合川馬門溪龍來說,最初頭部就裝錯了。
代輝表示,由於發現得早,沒有參考資料,當時參考了國外的梁龍裝架。後來新發現的其它馬門溪龍有頭部,就參照著重新進行了組裝。「如果去翻老照片,就會發現合川馬門溪龍的頭部以前和現在是不一樣的,這非常有趣。」
由於恐龍頭骨薄,不能完整保存下來,發掘的時候多是碎片,以至於恢復恐龍頭部是很困難的事。代輝指出,「2015年發現的重慶裝架最大的恐龍,頭部也已改過七八次了,無限接近原貌就是化石修復的目標。」(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