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啟動智慧養豬、華為推出牛聯網產品「小牧童」……,近兩年AI風潮吹進大陸畜牧業。中國畜牧業協會日前已正式成立智能畜牧分會,大陸國家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副局長王俊勳指出,身處數位經濟時代,大陸農業企業正面臨巨大的機遇與挑戰;是否大膽嘗試數位化轉型,已成畜牧業需共同面對的難題。
去年愚人節時傳出,被暱稱為「鵝廠」的騰訊公司宣告啟動養鵝計畫,並展開鵝臉識別、鵝語翻譯等。事後雖被證明只是愚人節玩笑,但2017年華為曾與中國電信、銀川奧特聯手推出基於NB-IoT的牛聯網產品「小牧童」,每頭乳牛項上的可穿戴設備,即時測量體溫、脈搏,掌控其健康、產奶量乃至發情期。
粗放形態蝶變
對大陸人而言,每年幾乎吃掉全球一半以上的豬,比起乳牛更攸關國計民生。根據大陸《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畫(2016-2020年)》,中國生豬的養殖成本較美國高約四成,每公斤增重比歐盟需多消耗飼料0.5公斤,母豬年提供商品豬較國外先進水準少8到10頭,綜合競爭力明顯低於已開發國家。
隨著AI加入,大陸原始粗放的畜牧業形態可望迎來「蝶變」。去年2月,阿里雲正式宣布與四川特驅集團、德康集團合作,透過ET農業大腦實現人工智慧養豬,提高豬的存活率、產崽率,投入高達數億人民幣的經費。阿里雲智慧農業總經理鄭斌指出,關鍵在於提高PSY(Pigs Weaned per Sow per Year),即每頭母豬每年的斷奶仔豬數量,此為衡量養豬產業水準的重要指標之一。
拚全流程優化
阿里雲團隊研發的母豬「懷孕診斷算法」,可由AI分析母豬是否配種成功。被戲稱為「豬豬俠」的阿里雲算法工程師念鈞說明,藉助多個自動尋軌的機器人加攝影機,進行識別配種後母豬的行為特徵,「包括母豬睡眠的深度情況,它站立的頻次,進食量的變化,以及它的眼神是否迷離等,這些都是關鍵的特徵。」
鄭斌表示,人工智慧養豬專案應用影片圖像分析識別、活體識別、語音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從配種開始,到母豬妊娠、繁殖再到豬仔的健康監控,AI養豬的最高水準是做全流程的智能優化。透過各項技術應用,豬場現在每頭母豬每年生下來能健康存活的小豬從20頭增加到23頭。」
(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