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6・旺報-專題報導

2019-08-06・旺報-專題報導
從中醫藥挖寶 屠呦呦奪諾獎

由黃花蒿中提取青蒿素 開創治瘧新方式

藥學家屠呦呦獲頒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下簡稱醫學獎),也成為史上首位諾貝爾科學獎的中國大陸得主。不僅當時舉國歡騰、與有榮焉,今年7月由大陸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科技發展大跨越 創新引領譜新篇──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七》,亦將屠呦呦的獲獎列為重大成就之一。

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由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學者大村智(Satoshi Omura),以及屠呦呦榮膺此一獎項;屠呦呦因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由黃花蒿中提取出青蒿素的方法,開創出瘧疾治療的新方式,從而造福全球數億人口,個人獨得1/2獎金。

左為廣東博羅縣羅浮山青蒿園種植的黃花蒿;右為常見的艾草。(新華社資料照片)
左為廣東博羅縣羅浮山青蒿園種植的黃花蒿;右為常見的艾草。(新華社資料照片)

自晉代醫書獲靈感

當時看電視才得知自己獲獎的消息,屠呦呦接受央視專訪時不忘強調,青蒿素的發現堪稱集體發掘中藥的成功範例,來自諾貝爾獎的肯定,乃是中國科學事業、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一個榮譽;這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科學家的驕傲。在她口中,「這次獲獎說明中醫藥是個偉大的寶庫,但也不是撿來就可以用。」

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傑出貢獻,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華社資料照片)
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的傑出貢獻,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新華社資料照片)

曾被稱為「三無教授」的屠呦呦,既無博士學位、未曾至海外留學,也無中國兩院院士的頭銜;研究工作期間,亦未發表過SCI論文(國際期刊),得獎消息傳來後,不免引發各界熱議。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寧波市,屠呦呦的父親為其命名「呦呦」,源自中國古籍《詩經》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屠呦呦獲獎後曾表示:「我自小就看見病人如何被民間的中醫師治好,但我從沒有想過一生都會投入在中醫的世界。」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在北大醫學院藥學系生藥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後曾擔任培訓中醫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

1969年被任命為北京中藥研究所523課題組組長的屠呦呦,負責領導對傳統中醫藥文獻、配方的搜尋與整理,率同工作團隊尋找對抗瘧疾物質。最終在晉代成書的《肘後備急方》中,屠呦呦發現「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抗瘧紀錄,並由此獲得靈感、找出青蒿素。

紅斑性狼瘡有解方

「我對草藥的好奇心,驅使我進行些研究。」屠呦呦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複方藥物,如今已成瘧疾的標準治療方案,尤其成為挽救生活在全球最貧困地區、無數兒童生命的一線藥物。獲頒諾貝爾獎之前,2011年屠呦呦也曾贏得國際醫學大獎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同年並拿下葛蘭素史克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屠呦呦與其青蒿素研究,迄今仍持續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今年1月由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起的「20世紀最具標誌性人物」票選活動,屠呦呦名列「科學家篇」的4位候選人名單;不但是科學家領域唯一仍在世的候選人,亦為票選活動全部28位候選人中唯一的亞洲人。

不僅如此,今年6月國際頂級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刊載,屠呦呦團隊相關的重大研究成果與「青蒿素抗藥性」治療應對方案,再度引發全球性的關注。屠呦呦團隊並發現,雙氫青蒿素對治療具有高變異性的紅斑性狼瘡效果獨特,新雙氫青蒿素片劑預計最快可於2026年獲批上市。(記者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