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8・旺報

2018-05-08・旺報
台灣古地圖 看見歷史與地域變革

古圖今用 黃清琦17年繪圖上千幅

地圖自古多與爭戰、競逐所需不脫關係,歷史地圖化的趨勢,將古圖今用,讓今人知悉地域變革之外,更增進了對於歷史轉折的認識。青刊社地圖工作室負責人黃清琦,從高中時期就立志要做出第一本台灣的歷史地圖,而他投注長達17年的時間繪製完成台灣的歷史地圖,已成為不少學校讓學子們從「讀歷史」成為「看歷史」的輔助教材。

黃清琦投注17年時間繪製台灣歷史地圖。(黃清琦提供)
黃清琦投注17年時間繪製台灣歷史地圖。(黃清琦提供)

從學術界進入公職,再毅然決然為了繪製地圖而離開公務員體系,專職於繪製台灣地圖,黃清琦多年來發表歷史地理學與地圖史學術論文也多達10餘篇,繪製的地圖更超過1000幅。

外省人多來自閩魯粵

2016年他所繪製的《台灣歷史地圖》甫上市便3刷售罄,但為了部分地圖在圖文整合過程中未能照等比例縮放,他花了2年時間再增修了近40幅地圖,其中包括一些引用的古地圖,他也一一考證後重新繪製。

「地圖是科學計算的結果」黃清琦指出,地圖繪製必須與時俱進且是絕對精細的功夫,以考據、繪製全台的文化資產分布圖為例,「DTM數值地形模型」台灣官方就只有本島資料而未普及至金門、澎湖等地,為了在地圖上以暈渲效果展現,讓觀者可從中獲知更全面的地形地貌,還另外取得國際SRCM的資料製作。

一張圖,也能看出歷史發展的軌跡,如回顧外省族群隨政府遷台後的「外省來源地分布圖」,依1966年的「台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結果,在100多萬軍民中,以福建、山東、廣東為主要來源地,然而比對1956年的同一分普查資料,則同一地區有高達10萬人的落差,黃清琦指出,這看出了戰後第一次的人口普查,未將現役軍人列入計算,落差總數近60萬人,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撤軍較晚或港口地區的人口,在第二次人口普查中才顯現出來。

外省來台地分布圖將人口普查數據化為一目瞭然的地圖。(黃清琦製圖/遠流出版社提供)
外省來台地分布圖將人口普查數據化為一目瞭然的地圖。(黃清琦製圖/遠流出版社提供)

耗費3、4個月設計圖例

一張圖裡既要呈現出衙署、城郭、關塞、宅第、祠廟等不同古蹟類型,又要以顏色區分出古蹟年代,黃清琦歎:「光是圖例就花了很多時間設計」一張全台文化資產分布圖,就花了他3、4個月;又如將文資分布與現今的台南街道圖結合,黃清琦用了百年前馬尾船政學堂繪製的地圖為基礎,仔細比對後發現很多街道其實存在誤差,因此他是透過自己一條一條街道探戡、比對後才完成。

「台灣其實有很好的條件做歷史地圖。」黃清琦表示,儘管政治主體屢經異動,但意外的是仍保留有很完整的公報檔案資料,不只台灣人能透過地圖看見一路成長的歷史軌跡,亦是與國外的文史學界溝通的管道。

(記者/李怡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