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梧州市蒙山縣陳塘鎮幽靜的山林深處,鋸木的沙沙聲與潺潺的小溪流水聲相互應和。簡陋的竹茅房前,月季花、繡球花開得正盛,一位頭戴斗笠、身著樸素唐裝的老人正一腳踩在地上,一腳踩住固定木材的繩索,鋸子、鑿子、斧頭、磨砂紙等在他手中用得那樣得心應手。這位老人名叫王德文,正是最近走紅海內外互聯網的「阿木爺爺」。
從山東聊城到廣西梧州帶孫子的老木匠王德文,今年已經63歲,不用釘子、膠水,一榫一卯做出魯班凳、木拱橋、會行走的小豬佩奇等木器,讓中國傳統木工技藝綻放出令中外人士驚歎的光彩。他在海內外互聯網上的粉絲數量有幾百萬,僅大陸視頻網站西瓜視頻,就吸引了超過260萬的粉絲。
最高播放量逾3800萬
他做木工活的視頻,在大陸網站播放量累計數千萬,在外網的總播放量早已突破2億,單一視頻最高播放量超過3800萬。
王德文對傳統木工技藝的專注和喜愛,透過互聯網創業者的兒子王保成拍成影片。一段段視頻上傳到網路後,王保成很快就發現,父親做木工活的視頻比他們夫妻以前拍的視頻,受到更多關注。王德文的視頻首先在國外網站火了起來,不少外國網友為王德文展現的「神祕中國技術」點讚。
「既然老爸有這個手藝,我們就想拍一段視頻發到網上,讓海內外的人們感受一下中國傳統木工技藝的魅力。」王保成說。沒想到第一個視頻「魯班凳」就直接火了。半年之內粉絲就突破100萬。
王德文是山東人,年少時父親便去世。為了生計,他從15歲左右就開始學習木工。16歲那年,王德文在給一戶人家做木工時,發現床頭上有一張魯班凳,做工十分精巧,他一下子便被吸引了。徵得主人同意後,王德文將魯班凳拿回家中仔細觀察,瞭解其中的奧妙,並照著這張魯班凳自己做了一張。那次觀察和嘗試,在王德文心中播下了一顆鑽研傳統木工技藝的種子。
網友譽為當代魯班
2018年,一次在照顧孫子時,王德文突然萌發了一個想法:何不用自己的手藝給小孫子製作獨一無二的玩具?上網搜索材料,尋找適合的木材,添置稱手的工具,王德文用木頭做出了環環相扣的蘋果鎖、行走的木質小豬佩奇、可愛的小水車等等,一件件精緻的木器變成了小孫子手中精巧有趣的玩具。
視頻中,王德文在一塊紅木上畫線,並通過鋸、刨、鑿、磨等工序,不用一根釘子、一滴膠水,乾脆俐落地製作出魯班凳、魯班鎖、搖椅、拱橋等精緻木器。其中,因製作了由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外加27道鎖環環相扣,花了5天的時間構成的世博會中國館模型,王德文被網友譽為「當代魯班」。
對王德文來說,做木工活看似簡單,其實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花巧思。他製作的許多作品採用的都是榫卯結構,在展現中國木工傳統技藝巧奪天工的同時,也非常複雜繁瑣,不過王德文樂在其中。「我從小就對木工活兒特別感興趣,我這一輩子把這一件事幹好、幹細緻就行了。」王德文說:「幹一行要愛一行,要從一而終。」
躍升網紅發揚技藝
從魯班凳、魯班將軍案到榫卯結構的世博會中國館模型、漢諾塔、蘋果魯班鎖、鳳梨魯班鎖、木質小豬佩奇,喜歡鑽研的王德文時常會在一榫一卯中加入一些新元素,讓傳統工藝與當下碰撞出美麗的火花。
看到自己的視頻在網路上受到年輕人的喜愛,王德文很高興。在拍攝視頻的過程中,他總是要求王保成將製作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盡量拍得仔細些,「這樣就可以讓更多感興趣的人跟著學習、製作,也可以把傳統木工技藝用視頻記錄的形式保留下來,影響更多人」。至於什麼網紅,對他而言,「我就是個農民,會點木工活」。(記者/林永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