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1・旺報-綜合報導

2018-06-01・旺報-綜合報導
陸海歸中醫師 當村醫辦診所

拒絕大醫院邀請 被笑「腦子壞了」

山西清徐縣徐溝鎮十字街是鎮子上最熱鬧的街道,「歸仁堂」就開在這條街上。診所雖不大,但裡面中醫師張石平的名聲卻很大,他從海歸到村醫,接著開辦歸仁堂中醫診所,這使他很快成了鎮上轟動一時的新聞人物。

張石平出國前,是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的副主任醫師、科室帶頭人,2005年,張石平夫妻放棄國內發展良好的事業,到英國工作,2012年12月底,在英國工作了7年的張石平回到大陸,當年和他一起玩的同伴,聽說他要回來當村醫,都說他是腦子壞了,陸媒報導,回國後,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曾經邀請他回去,但張石平卻拒絕了。

先在衛生院當臨時工

志工服務隊到許家山村為村民免費中醫按摩。(新華社資料照片)
志工服務隊到許家山村為村民免費中醫按摩。(新華社資料照片)

在張石平印象裡,清徐當地的醫療水準一直處於尷尬地位,因為清徐和太原城區、太谷縣接壤,有實力的中醫願留在清徐的並不多,所以,他回來就打算在鄉下做一名最基層的中醫。原本以為自己的學歷和臨床經驗要當個村醫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是現實卻讓張石平始料未及。

按照當時縣衛生局的相關規定,村醫招聘年齡要求在35歲以下,很顯然他太超齡了。不甘心的張石平,索性就在東南坊村裡的衛生院當起「臨時工」,剛開始,來看熱鬧的比看病的人多,很快,他的醫術得到了村裡人的認可,每天上午二三十個病人排得滿滿。

在村衛生院做臨時醫生有很多限制,於是2013年底他在當了一年臨時工後,開始思索自立門戶,經過近一年籌備,歸仁堂診所終於開張。

四代行醫 作風傳統

張石平一家從曾祖父開始四代行醫,所以,他行醫也是一副傳統中醫的作風,如病人看病不用掛號,遣方用藥也秉承中醫「簡便驗廉」的特色,務求便宜又有效,甚至有的病連藥都不開,由於他醫術精湛,漸漸的在清徐有了名氣。

每年,張石平都會趁鄉裡農忙病人少的時候,回英國看看妻子和兒子。在英國工作7年,張石平一直從事中醫工作,收入穩定,但也有許多限制,會讓他下定決心回國,則是心中那份難捨的中醫情懷。

晉夫妻檔村醫 用7年改變村民習慣

山西省運城市清澗一村的「夫妻檔」村醫衛傑、鄭曉萍,連續7年為鄉親能及時、方便就醫,每年就只休息農曆年三十和初一,並用行動改變了當地村民的就醫習慣。

衛傑是河津市清澗一村人,畢業於山西醫科大學,2009年與鄰村鄭曉萍結婚,他因心繫家鄉,希望用所學回報鄉親,便在岳父的鼓勵下,於2011年接手了村衛生室。

衛傑與鄭曉萍夫妻檔村醫家庭合影。(取自人民日報)
衛傑與鄭曉萍夫妻檔村醫家庭合影。(取自人民日報)

妻子鄭曉萍畢業於運城衛校婦幼保健科系,平時她運用在衛校所學特長,為村民提供公共衛生工作,堅持每兩個月在村衛生室、村委會、學校、村文化活動中心等人口密集場所組織健康知識宣傳活動。

一開始村民都不相信她,甚至覺得她「閒著沒事幹」。陸媒報導,經她常年挨家挨戶做健康宣講,村民們也慢慢瞭解健康小知識,並會主動諮詢如何判斷常見疾病、如何飲食調理等。久而久之,他們夫妻成了清澗一村的健康活檔案,對每一戶村民的身體、家庭狀況,都掌握一清二楚。

2016年10月的某天晚間,村裡阮姓居民的一通電話驚醒了夫妻倆,衛傑趕緊穿上衣服,從診所拿上胃藥和簡單的檢查儀器,便騎著自行車趕到患者家中。到達後只見患者滿頭大汗,蜷縮在炕上,他第一反應是懷疑患者有心臟病前兆,詳細詢問病史後他建議去大醫院檢查。

患者則認為自己僅是胃疼,並自行服下胃藥。衛傑不放心一直守著,半小時後,他見病情沒有緩解,即再勸家屬去醫院,經進一步檢查,患者被確診為冠心病,及時挽回了寶貴生命。衛傑說,村民的信任和挽救生命的成就感,是他們夫妻倆堅持下去的理由。

(記者/孫曜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