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1・旺報-專題報導

2018-06-21・旺報-專題報導
古琴家黃永明 生活化方式推廣教學

問世超過3000年,中國文人樂器古琴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傳統文化內涵,在傳統中國藝術發展中不曾缺席。在台灣,古琴在國樂發展歷程中不曾缺席,古琴演奏家黃永明表示,台灣很幸運,古琴藝術都在正常的傳承中發展,持續帶給台灣樂迷更多的藝術啟發。

黃永明出身國樂世家,父親黃體培是中華國樂會總幹事,熟悉各種國樂器,黃永明說,從小家裡不時都會傳出音樂聲,父親的朋友、學生都會來家裡上課,作客,「但父親從來不教我。」黃永明說即使父親不教,她曲子聽過幾遍就記住,還會知道父親的學生那裡彈錯。

從小在絲竹聲中成長,但是真正走上這條路是一個感傷的經歷。原來黃永明高中聯考沒考上,父親病危之際,強烈希望她一個女孩家不要離家太遠,於是去考在家旁邊的國立藝專,放榜時她15歲,父親已經彌留。後來父親過世,黃永明在家裡壁櫥深處發現父親藏的兩張琴,「其中一張琴刻著我的名字,我知道他對我有期待,從此決定把古琴學好。」

「我很後悔父親生病那段時間,沒有好好認識他。」黃永明說父親生前常常喝酒,白天睡覺,晚上起床工作,「我那時不明白,覺得我的父親跟別人的很不同,我很不諒解。」黃永明後來整理父親遺物,看見父親用毛筆字寫的國樂教材,看見父親為了印樂譜每晚努力刻的鋼板,那麼一絲不苟,條理分明,「我才了解了他的內心世界。」

黃永明表示,古琴的琴譜跟一般的樂譜不同,無論是手勢或是演奏動作,都被濃縮在一個拼貼的字當中,宛如密碼,學習者得靜下心來,仔細解讀,背到滾瓜爛熟之後能開始真正練習,然後演出,「現在的古琴演奏家從容優雅,不食人間煙火,但一開始的學習完全優雅不起來,手忙腳亂加上左右腦打結,但是一段時間之後,就可以漸入佳境。」

 古琴的樂譜和一般樂譜不同,無論是手勢或演奏動作,都被譨縮在一個拼貼的字當中,宛如密碼。(CFP)

古琴的樂譜和一般樂譜不同,無論是手勢或演奏動作,都被譨縮在一個拼貼的字當中,宛如密碼。(CFP)

已經從台北市立國樂團退休,黃永明現在除了舉行演出,在台藝大教書,也在佛光山台北道場開大班課,用生活化方式推廣古琴文化,「我編了許多音樂,有些是古琴獨奏,有些是古琴二重奏,就是希望讓學古琴的人覺得可以親近。」黃永明說,她認為演奏古琴的確可以修身養性,但不需要想得太神秘,「很多人說古琴琴音可以對應五行,我從事音樂工作,並不往醫療功能方面設想,但我認為演奏古琴只要專注,面對內在的自己,的確可收洗滌心靈之效。」

(記者/趙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