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2・旺報-專題報導

2019-05-02・旺報-專題報導
陸戲曲名家看台京劇 走入生活

不僅對傳統反思 更賦予現代生命

源自古老中國的京劇,歷史發展至今兩百多年,來到台灣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有了什麼新面貌?大陸戲曲名家指出,台灣讓京劇走進現代人的生活,同時還很接地氣,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盧昂表示,「台灣京劇大膽注入西方現代劇場的舞美、造型、燈光和音樂,已創造出獨特風格,也具有引領性,能走進現代人的生活,並勇於提出對傳統的反思。」

盧昂舉例,國光劇團的《十八羅漢圖》,劇情看起來是在談論藝術品的真偽,其實也是在談論現代京劇的定位,「何謂傳統京劇?何謂現代京劇?在繼承傳統藝術時,要如何不把它視為一種『文物』,變成流於僵硬的展示?就必須賦予它現代生命,讓手法是傳統的,靈魂是現代的。」

國光劇團曾獲台新藝術獎的新編京劇《十八羅漢圖》,日前在上海大劇院首演,不少大陸劇場界、梨園界名家與專業人士前來欣賞。 (國光劇團提供)
國光劇團曾獲台新藝術獎的新編京劇《十八羅漢圖》,日前在上海大劇院首演,不少大陸劇場界、梨園界名家與專業人士前來欣賞。
(國光劇團提供)

除了創新仍保持韻味

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羅懷臻表示,傳統戲曲到台灣,除了創新,保持劇種原有的生態和韻味也是一大特色。他以台灣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海玲的豫劇表演為例,「王海玲的演唱,簡直比豫劇還豫劇,她保留豫劇在還沒有文字化、程式化時的咬字,這點非常難得,反倒是現在大陸的豫劇,開始程式化了,也因為怕自己的語言太土,而開始旋律化、口語化。」

羅懷臻表示,台灣和大陸兩岸京劇,面對的觀眾群大不同,而台灣所推出的作品,始終堅持和自身的地域、氣息相結合,「好比說,國光劇團不會因為有溫宇航這樣的名角擔任演出,就順應他的專長,而改變自己的風格,這是不會在台灣發生的事。」

觀眾被劇情牽引鼓掌

此外,羅懷臻觀察,台灣京劇帶有生命情境與獨特性格,充滿誠意,和看傳統京劇時大不相同,「台灣新編劇演出時,觀眾不太會為技藝而喝采,不會為了水袖耍得多美、音域飆得多高而鼓掌,而是被劇情牽引,順著情境轉折而鼓掌,觀眾等於進入劇情裡,不再覺得劇情和自己的人生無關。」

《北京晚報》首席記者王潤,主跑藝文新聞20年,她觀察,有別於傳統京劇裡忠孝節義,讓現代人覺得有隔閡,台灣的新編戲,「讓不是傳統戲迷也被吸引,進而有機會接觸戲曲,對傳統戲曲的創作者也有所啟發。」

傳統戲曲的未來 在於音樂和唱腔

大陸各地都有地方傳統戲曲,為了傳承和保存,各地都花費許多力氣,南京大學戲劇研究學者呂效平表示,傳統戲曲的未來,在於唱腔,「所有的劇種,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於音樂和唱腔,用唱腔去賦予不同劇種的特色,這是未來傳統戲曲的重要資源。」

呂效平表示,關於戲曲保存,他的觀點較為激進,目前古老中國戲曲的研究內容,包括雜劇、地方戲、折子戲等,有一些類型的劇種,已經快要消失了,「劇種會淡化、消失,但是各類型劇種,音樂和唱腔是最重要的特色和資源。」

國光劇團結合京劇和崑曲的作品《天上人間-李後主》,展現台灣對京崑融合的實驗作法。(國光劇團提供)
國光劇團結合京劇和崑曲的作品《天上人間-李後主》,展現台灣對京崑融合的實驗作法。(國光劇團提供)

呂效平表示,「有出息的藝術家,會把傳統藝術視為資源,試圖學習一百多年前傳統藝術家的表演方式,從唱腔賦予戲劇內涵,而不是把唱腔視為一種傳統,現代戲曲要走向成熟的狀態,就必須把劇種的消亡看作一種挑戰。」

此外,呂效平指出,有時以文化內涵為導向的作品,反而會削減戲劇張力,他以國光劇團日前演出的《天上人間-李後主》,擁有深度的文化內涵和文學底蘊,但他認為劇中感動觀眾的仍是對人物的刻畫,「好比說李後主和趙匡胤兩人,趙匡胤後宮佳麗三千,但沒有一個知心人,而亡國君主李後主則有大小周后相伴;讓觀眾動容的,是李後主的困境和困惑。」呂效平表示,作為觀眾,他更偏愛戲劇張力強的《金鎖記》、《王熙鳳》等。

(記者/李欣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