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創作源起,秦曉宇表示:「面對疫情,作為紀錄片創作者,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他渴望記錄當下,但現實是他出不了門,什麼都做不了,因此,他和團隊決定邀請正被疫情影響的每一個人,拿起手機拍攝疫情下的「一天」,一起完成紀錄片。
在這場戰疫說心裡話
2月5日,秦曉宇透過「大象點映」微信公眾號推送徵稿信,邀請民眾拿起手邊的手機、相機、錄影機:「拍攝自己在『任何時刻』或獨處,或與家人、戀人、同事在一起的生活片段,並於2月10日發送給我們。在素材的最後,我們希望你能面對鏡頭,就這場疫情對你的影響說點心裡話。」
這部還沒完成的紀錄片暫時命名為《餘生一日》。由於主題是人們普通的一天,所以,秦曉宇的團隊避開2月8日的元宵節,選擇2月9日的24小時,讓民眾拍攝,《餘生一日》在春天到來之際播下一顆種子。
武漢女隔離的忐忑
這次素材的徵集中,來自武漢及湖北的生活片段,是這部紀錄片不能缺失的部分,而秦曉宇的團隊收到來自方艙醫院的簡短畫面,是一名武漢女孩在鏡頭面前訴說隔離時的忐忑,她與姑姑、姑父及小侄子在一起,父母在另的地方。女孩問才6、7歲的小侄子:「如果被拉走隔離或者說染上這個疾病,你會不會害怕?」少不更事的小男孩,看似不在乎,但影片中仍看到眉眼間有些許慌張。
女孩則描述被隔離的心態,淚流滿面。她說,自己像大多數人一樣,每天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刷疫情,看數字,了解變化情況。但不同的是,她所認識的一些朋友或親人變成了數字中的一員,讓她特別悲傷,而醫護人員全力救治又讓她感受到溫情。
關於武漢防疫一線的影片還包括老百姓的居家生活、孩子的出生、物資的調運、夜晚飛機的降落、整個城市的空景,還有各地的醫生奔赴第一線等影片,都讓《餘生一日》變得更加充足。
海外華人也來投稿
這粒拍攝的種子,促使5000人參與拍攝,回收逾3000支片段,讓團隊驚喜的是收到海外友人的投稿。美國、日本等地的華人也拍下疫情期間普通的一天。
《餘生一日》宣布殺青。秦曉宇寫了一封感謝信,戲仿《百年孤獨》的序篇:「許多年後,當我面對餘生的最後一日,我一定會想起創作《餘生一日》那個遙遠的一天。」
讓秦曉宇落淚的是玩搖滾的醫生「@二蛋大王」拍的影片,他從寧夏逆行到湖北支援,五大三粗的他,面對鏡頭卻談起對死亡的恐懼,是否會被感染的風險和對疫情還未結束的害怕。
66歲的青源阿姨是創作者中最年長的一位,她拍攝與老伴的聊天場景,談及此次疫情讓她無法去探望90多歲的老父親,以及2003年SARS時期上大學的兒子。
風中晾曬的口罩;監獄裡的防疫;包餃子的老外難兄難弟;屋子裡跳繩的大嫂;與狗共舞的男人;一個騎著自行車到黃河邊把手風琴還戴著口罩的大爺……這些畫面讓秦曉宇不由得感嘆生活的豐富。
目前秦曉宇和團隊進入後製期,他們依記錄者提供的素材所拍攝的具體時刻,把不同地域、不同職業、不同處境下的生命片段,篩選剪輯進一個時間結構,構成一篇影像日記,記載疫情下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就像找寶盒的遊戲一樣,說不定打開哪個文件夾,裡面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素材。」
《餘生一日》預計3月在優酷上線。秦曉宇希望這部作品能夠告慰在疫情中死去的人,給活著的人們慰藉、感動和啟示。(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