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周末,大陸各地又出現一波馬拉松小高潮,光是中國田協註冊的馬拉松賽事就多達12場,參與跑者接近28萬人,加上零零碎碎的小賽事,至少30萬人在奔跑著。為什麼每個城市都想要辦一場專屬的馬拉松賽事,因為馬拉松對於一座城市而言,是一張最合適的「名片」。
如今,大陸越來越多城市投入到馬拉松的大潮之中,全大陸甚至全世界的跑者似乎也很願意為這份熱情買單。遍布各地的路跑狂歡中,有像杭州馬拉松的老牌頂尖賽事,也有像南京馬拉松和西昌邛海濕地國際馬拉松賽的年輕賽事,還有像鄭州馬拉松這樣的全新賽事。
不只是比賽 成地方名片
以剛結束的2018鄭州國際馬拉松來說,早在2007年,一場由鄭州、開封兩城共辦的馬拉松賽事便已誕生,成為大陸中西部地區首屈一指的群眾體育盛會。但鄭州一直期待著屬於自己的城市馬拉松。於是,在政府傾力打造,市民積極參與和支持下,最終在今年呈現了一場2萬2000多名跑者齊聚一堂的路跑嘉年華。
對於一座城市而言,馬拉松是一張最合適的「名片」,最顯著的例子是西昌。11月3日剛結束的2018中國人保西昌邛海濕地國際馬拉松賽(以下簡稱「西馬」),來自肯亞、衣索比亞、美國、荷蘭、加拿大、法國、印度、俄羅斯、坦尚尼亞、英國等27個國家,以及大陸32個省級行政區的2萬5000名跑者,在西昌完成了一次42.195公里的狂歡。
感受每次不同的呼吸
西昌被譽為一座春天棲息的城市,市政府和主辦方特意增加了邛海濕地公園賽道比例,並增設了休息驛站,為的就是能讓跑者在賽程中更多地欣賞和記錄西昌的景色。
一位來自北京的跑者在完賽後感嘆說道,「跑了這麼多場馬拉松,今年的西馬讓我真正在比賽中也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每一次呼吸。」
帶動商機 上看億元人幣
幾乎每場比賽結束之後,跑者都會在社交網路上評判賽事的優劣和城市的迷人之處。這正是馬拉松賽不同於其他國際賽事,給參與者帶來最直接的感受。
當一座城市打造好了這張「名片」,吸引了足夠多的跑者前來奔跑,那麼,自然能得到馬拉松的經濟「紅利」。以2016年廈門馬拉松為例,該活動為廈門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總計2.3億元(人民幣,下同),帶動經濟效益為3.25億元,總計5.55億元。
此外,馬拉松能給一座城市帶來的幫助遠不止於經濟上的數字。當城市的交通能夠為了馬拉松賽事臨時避行改道,市民願意以不同方式參與到路跑之中,成為觀眾或加入志工行列,那麼,一座城市的包容和魅力自然展現得淋漓盡致。
(記者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