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5・中時-綜合報導

2019-01-15・中時-綜合報導
陸文創人才多 需隨產業發展提升

人才為發展核心 應具備文化素養和營運能力

第十六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日前在北京大學舉辦,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陳少峰以「文化產業人才升級」為題發表演講,他以鼫鼠「能飛不能過屋,能緣不能窮木,能游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五技而窮為喻,形容大陸人才雖多但不專精,提醒文化產業人才需要隨產業發展提升自身能力與水準。

上海大學生文化創意作品展示活動上,模特兒在展示學生的時裝設計。(新華社資料照片)
上海大學生文化創意作品展示活動上,模特兒在展示學生的時裝設計。(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是一個超級巨大市場,新的商業模式不斷出現,成功的商業模式則會快速複製,充滿機會,人才則是產業發展最核心的資源,文化產業高品質發展時期,同樣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醒文化產業從業主體需緊隨產業發展提升自身能力與水準。

陳少峰分析企業家、商人、藝術家與職業經理人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企業家注重直覺、創新、激情,對外來的商機有敏銳的嗅覺和洞察力;藝術家雖然同樣注重直覺、創新,但藝術創作不以結果為導向。」除此之外,企業家對未來相對精準的研判與職業經理人關注當下又形成鮮明對比。

未來需做到知行合一

陳少峰表示,既然跨界發展已經成為常態,那麼就要對於未來做產業趨勢的分析和人才需求的探索。

陳少峰分析,大陸當前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過程存在一些缺陷,包括教育理念落伍、缺乏真正跨界、對人才的要求不具體、有教無育等,他希望他回歸原點來思考,從需求導向、互聯網思維與企業家精神等考量,「未來的文化產業人才需要做到知行合一,同時具備職業經理人素質。」

專業培養落實執行面

陳少峰提出幾點建議包括營運者本身必須提升思維,文化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改變教學方式,增加落實執行面的課程;學校也必須知道「產」的下一步,產學相互配合:產業人才除了文化素養之外,也要具備營運的能力。

學者建議,文化產業人才需提升自身能力與水準。圖為雲南文博會上的滇式瓶內畫。(中新社資料照片)
學者建議,文化產業人才需提升自身能力與水準。圖為雲南文博會上的滇式瓶內畫。(中新社資料照片)

陸文創市場大 斜槓人才具優勢

受邀參加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的台北藝術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于國華觀察表示,過去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經驗,給了大陸許多觀摩與考察的典範,下一個階段台灣的機會就是把自己的文化產業做得更為精緻,讓世界走進來台灣。

于國華說,就像法國的亞維儂,藝術節一年只有4個月,但是這4個月全世界對於表演藝術有興趣的民眾、觀眾、演員、評論家以及觀光客都會到這裡,這也就是韓國瑜所說的,「東西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是一樣的道理。

高雄駁二特區倉庫群,是南台灣文創觀光的領頭羊。(本報系資料照片)
高雄駁二特區倉庫群,是南台灣文創觀光的領頭羊。(本報系資料照片)

在這樣的前提下,文創就不僅僅是藝術文化,于國華認為,文創的定義應該更加寬闊,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大陸急速轉變,市場不是一塊鐵餅,而是有機地在改變。」

舉例來說,大陸現在最夯的就是文化結合旅遊,全面作鄉村改造計畫,透過組織帶入能量,讓逾百萬個村莊做根本性改變,需要的人才是「綜合性人才」,也就是很多斜槓的文創族,「喜歡藝術,也要會管理;台灣的斜槓人生很多都是不得已,因為都是小資本,一個人必須身兼很多任務,但換種思維,其實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培養自己成為產業界的全才。」

福州文創節上,一台灣青年創客向觀眾展示來自原住民的藝術品。(中新社資料照片)
福州文創節上,一台灣青年創客向觀眾展示來自原住民的藝術品。(中新社資料照片)

于國華舉例,台灣劇場很多小團,這些小團做戲多半賠錢,政府補助相對少,這一群群小團年輕人如何生存?「他們今天在自己的團是演員,但明天可能去幫另外一個團做票務,後天又幫一個單位做行政,小團之間相互協助,也讓這群斜槓青年一身本事,還可以彈性調整自己的工作時間,等於是專業的接案者。」實際執行讓文創工作者擁有十八般武藝,「斜槓」雖非自願,但卻培養出具有多項能力的文創環節工作者,甚至已經成為專業接案者,台灣並非全然沒有優勢。

但這並非長久之計,于國華認為,台灣目前的台灣文創產業規模小,從最頂端的藝術人才到消費者中間,有許多產業斷裂面,極待文化政策工具解決。

(記者/趙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