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5・Array

2019-06-05・Array
經典再還魂 影片修復考眼力

影像文物保存 修舊如舊還原藝術

大陸央視紀念建政70周年,電影頻道推出紅色經典電影展播活動,但老電影膠片由於保存時間過長、存檔環境欠佳或使用不當等因素,導致膠片受損,需借助專業的修復設備,對畫面進行數位修復。

事實上,老電影修復已是兩岸電影圈的熱門話題,也是保存影像文物最重要的手段。大陸央視與中國電影資料館、台灣的國家電影中心TFI等官方單位近年都積極進行電影修復計畫。

林青霞(右)和秦漢合演《滾滾紅塵》,成為華語電影經典。(本報系資料照片)
林青霞(右)和秦漢合演《滾滾紅塵》,成為華語電影經典。(本報系資料照片)

1人1天僅修好30秒

電影修復工作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靠的是電腦運算技術、越多越好的資料,以及修復人員的耐心,與電影美學造詣。TFI電影修復組邱組長表示,數位修復除了有電腦輔助,也少不了人的助力,尤其在調色方面,必須邀請當年的製作人、攝影師或參考當年的劇照進行色彩調整,若能拿到最原始的母帶,對修復的幫助最大。

張震(右)與楊靜怡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初登銀幕就留下經典演出。(本報系資料照片)
張震(右)與楊靜怡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初登銀幕就留下經典演出。(本報系資料照片)

修復電影的步驟包括影片素材整理、清潔、膠轉數、畫面修復、調色、聲畫合成、修復品質鑑定等,繁雜程度不遜於製作一部新電影。

專業修復師表示,老電影都是用膠片拍攝和存檔,對保存的溫度濕度條件要求極高,一點灰塵也會影響畫面品質,更別提貯存及使用不當造成的巨大損傷。一般來說,只要播放過的膠卷,普遍是傷痕累累,常見的問題包括髒點、劃痕、噪波、零斑、壞幀、閃爍等。老電影的修復分為「物理修復」和「數位修復」,前者指的是修復原始膠片,後者則是藉由電腦影像修復技術,把膠片轉為磁帶後,再存儲為序列幀檔,就可以進行數位化修復。

已故男星張國榮(右)在電影《霸王別姬》中飾演一名京劇演員。(甲上娛樂提供)
已故男星張國榮(右)在電影《霸王別姬》中飾演一名京劇演員。(甲上娛樂提供)

因電影修復非常繁瑣,膠捲電影的格式為每秒24格畫面,一部90分鐘的影片影像格數約為12萬到14萬,修復時,每格畫面都要細細審視,再予以修整,考驗工作人員的眼力與技術。

修復師表示,如果遇到修復難度很大的影片,一個人花一天,也只能修復2、30秒的影片;一般難度的影片,每天也只能修復4至5分鐘,所以工作人員需要有極度的耐心和細心,以及責任感,更需要工匠之心,修復影片就像一件藝術品一樣,同樣需要淡泊寧靜、精雕細琢。

互聯網+AI 提效增速

隨著大陸網路影音平台加入經典電影修復行列後,依靠互聯網強大的運算能力與先進的AI演算法,部分損害狀況較輕微的電影,修復並升級到4K級的畫質,只要1小時。

中國電影資料館北京電影資料庫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左英表示,修復不是修新,而是修舊如舊,要技術修復和藝術修復並行。隨著人們觀看需求的提高,內容的修復提速也成為當下核心需要解決的問題。互聯網的加入則是讓修復事業「提效增速」變成常態。

邱組長表示,為了增進電影修復技術及效率,TFI每部修復片上映時,不論是在國內或國外展映,都會舉行論壇,邀請各國專家互動交流,汲取國際經驗,務使修復品質更成熟,每部修復完成的作品都能趨近原始版本。

新時代,經典影視劇素材同樣可以增值,具有被二次開發創作的潛質和商業化可能;但不論專業修復師人工處理,或是把修復工作透過AI技術工業化快速處理,都是為影視內容產業賦能。但專家強調,修復是利用技術還原人文和藝術的原貌,修復經典無止境。

(記者/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