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影音及抖音、快手等短片直播等社群平台,已成為大陸科研專家推廣科普知識的新舞台,改變傳統科學傳播中生澀的話語體系,也讓這群以有趣話題包裝科學知識的專家學者成為另類網紅,搶占民眾注意力。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最近與B站(嗶哩嗶哩彈幕網)合作,開闢「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帳號,由該所多位博士直播物理實驗,打破嚴肅與古板的印象,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揭開科學研究的神祕面紗。
教你怎麼吃蔬菜瓜果
例如可在特定溫度以下,呈現電阻為零的超導體,可完全抗磁性,在生成強磁場方面有許多應用,如MRI核磁共振成像等;為了民眾瞭解什麼是超導體,研究人員在鏡頭前把2個超導體加入液態氮降溫,隨即朝不同方向推動,讓網友親眼看到這2個方塊飄浮在空中、繞著環形平面運動的狀態,讓網友了解磁浮列車的運作方式,獲得近萬人按贊。
之所以選擇B站做為直播物理實驗,物理所科普負責人成蒙表示,物理所曾在其它社群平台進行科普工作,但效果並不理想,網友看得多也忘得快。反觀B站已有大量受歡迎的知識類直播主,有喜歡看科普影片的粉絲基礎,且受眾族群中,有較大比例是高中生和大學生,與物理所的定位契合。
與物理所類似的科普網紅越來越多,例如吸引逾300萬粉絲的「植物人史軍」花3年製作「一點植物學」系列影片,科普植物知識庫,並利用生活化的小事件,讓網友知道蔬菜瓜果怎麼吃才健康,認識更多路邊的花草。
原本「植物人史軍」只分享關於植物好玩的事情,但與粉絲頻繁互動時,發現植物學的硬核冷知識有潛在鐵粉,讓他領悟在互聯網語境下,科普應該是有趣的,需展示更生活化的一面。舉例來說,他透過話題網劇《長安十二時辰》提及的丁香,介紹這種香料從古至今的用法,網友赫然發現原來丁香從漢代開始,就是中國人的口腔清香去味劑,而不是薄荷。
氣象話題不長篇大論
中國氣象局的工作人員卞贇建立的微博帳號「天師-卡贊」,把自己所看到的,或遇到的天氣現象,結合圖片或影片以100至200字說明一個原理,帶著逾150萬的粉絲一起追颱風、追沙塵、上高原,解釋蘑菇雲、雙彩虹、龍吸水(水龍捲)的形成原理。他表示,長篇大論述說氣象話題的互動效果很差,用人們日常耳熟能詳,接觸到的東西展示、類比,提供易懂的概念,才是最容易接受的方式。
至於「曳尾菌」則是介紹電子顯微鏡下的菌種森林。在她的解說下,這些被她視為「寵物」的菌種不再可怕,圖片或短片中的鵝絨菌、水玉霉、燈籠菌等,如花朵綻放、樹枝成長,非常討喜。
(記者/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