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31・旺報-綜合報導

2019-08-31・旺報-綜合報導
中藥材加工 小小咀片大乾坤

「咀片」亦稱飲片,是指經過加工處理製成薄片、厚片、斜片、絲狀、塊狀、段狀等的藥材。製成「咀片」,便於藥物的煎煮炮製和運輸儲備。
所謂「咀」,為古時候藥材加工的一種方法,即人用牙齒將藥材撕咬成豆粒大小。因此,飲片也稱咀片。後來,「切」「剉」也成為藥材加工的方法,即是將藥材用重器搗碎、刀具切割和剉末。但「咀片」這一習慣稱呼一直沿用下來。
「切」始於漢代,切藥是一門技術含量十足的活兒,不同的藥材,其切法及切出的大小形狀亦不盡相同。經驗豐富的切藥工下刀精準。業界有「白芍飛上天,木通不見邊,陳皮一條線,半夏魚鱗片,肉桂薄肚片,黃柏骨牌片,甘草柳葉片,桂枝瓜子片,川蝴蝶雙飛片」之說。切藥工的「鬼斧神工」令人讚嘆不已。
此外,為了確保藥材的純正度,一般要將剉過的藥用磁鐵來做吸附清理,防止裡面有脫落的金屬末。四川自古以來就有「中醫之鄉」、「中藥之庫」美譽。清末時期,綿竹以其特殊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成為川西重要藥材集散地。其時,綿竹縣有30餘家咀片店鋪,經營的「道地川藥」主要有川貝母、石斛、麥冬、芍藥、半夏、魚腥草、黃連等;「道地廣藥」主要有廣陳皮、巴戟天、高良薑、紅豆蔻、化橘紅、廣佛手等,頗為暢銷。(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