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0・旺報-外電報導

2019-10-20・旺報-外電報導
抻筋伸腰 舒緩腰部不適

配合吸氣及屏氣 先學調身再調息

抻筋強腰功(註:抻〔ㄕㄣˋ〕,以輾壓的方式拉長。),源自隋朝巢元方所著《諸病源候論》治療腰部活動不利的導引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人們對於導引術的青睞。

諸病源候論》認為,疾病的發生多源於邪氣在人體的停留,屏氣操作即有加強驅邪外出的效果。不同的導引動作,針對不同方向和部位的腰部不適,有輕有重,有易有難。

導引養生 道醫同源

據史書記載,巢元方為隋朝太醫令,太醫博士。太醫博士,相當於現在醫學院的教授;而太醫令則是官銜,負責宮廷內外醫療之事。

天冷多運動,不怕腰痠背痛來找碴。(本報系資料照片)
天冷多運動,不怕腰痠背痛來找碴。(本報系資料照片)

巢氏所錄導引法均冠以「養生方導引法」的字眼,但《養生方導引法》或者《養生方》這個書名,在《二十四史》的書目中並未出現。與這些導引操作類似的文字記載,散見於《諸病源候論》之前的《抱樸子》、《養性延命錄》等書,以及宋代成書的《雲笈七簽》的雜修攝部等,而冠以「太清導引養生經」、「寧先生導引養生法」,其文字記述也有出入。上述文獻都與道教關係密切,這與「道醫同源」的說法吻合。

本套功法一共7節,根據操作要點,分別命名為:「足跟相對身端坐」、「前推後坐腎府活」、「撐臂頭仰腰反縮」、「屈膝側轉身仰臥」、「握固翹趾滯氣挪」、「頭起足翹手欲捉」、「手固丹田壯真火」。除第一節和最後一節功法為屬於靜功外,其餘5節功法分別從背部、胸腹部、肩髖部、足部和頭足部,多方向反復牽拉腰部,以達到舒緩腰部,治療腰部不適。由於所選用的導引法,容易操作且強度適宜,多種原因所致的腰部活動不利,均可使用。

遞增運動 循序漸進

《諸病源候論》導引法一病一方,據此編創的抻筋伸腰功包括七節功法,悉遵巢元方「正氣不足,病邪居之」的疾病觀,以及「導引之法,在於祛害」的指導思想。首節與末節重在引動及培補正氣;中間五節功法從後至前,從近及遠,或者單方向或者從兩個方向,反復抻拉腰部,操作時腰部始終保持放鬆狀態。

抻筋伸腰功為動功,每法可按3、5、7、9 的次數遞增運動量,循序漸進,以習練後不覺疲勞為度;每節功法力求到達最大活動限度,該操作配合吸氣或者吸氣後屏氣操作,呼吸以不覺憋悶為度。初學者可以先學調身,然後加入調息操作,待調身、調息操作習練純熟後,再加入調心內容,重點在於體驗身體內部感覺的變化。

抻筋伸腰功用於養生保健,可以整套練習,用於慢性病調理時,需要醫師根據各節功法的操作部位側重以及療效側重,進行有針對性的操作指導,可以選練其中的若干節,總以身體微微出汗為佳,每次練習一刻鐘左右,每天最少2次,1個月為1個療程。(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