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練功特徵,可分為吐納派、存想派、靜定派、周天派、導引派五大類;從「性命」學,可分為性功、命功、性命雙修功;從「三調」的側重,可分為調息、調身和調心為主三大類;從練功威儀(體態)可分為站功、坐功、臥功、行功;從練氣的功用分武術、雜技中的硬氣功,養生、防病的軟氣功等。以動靜為綱,三調為目,可以概括一切功法。
外靜內動 調養心神
靜功也稱內功,以調心、調息為主,從入靜、存想、吐納等入手,沒有明顯的肢體動作,其主要作用為內練精氣神。靜功以外靜內動的方法激發人體的潛能,對調整人體的心理狀態有積極作用。靜功又可分為以調心、調息為主的功法,二者外在的身體姿勢可以一樣,都可採用坐式,或站式、臥式,但內在的操作與作用也各異。
以調心為主的功法,即從意守、存想、入靜等操作入手的功法,崇尚此類功法的學者認為,神是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是生命活動的主宰。
以調息為主的功法,即從吐納、服氣、行氣等操作入手的功法。此類功法以「吸新吐故以練臟」為指導思想,通過吐納練氣來調整人體的臟腑功能。代表功法如六字訣、內養功。
動功也稱外功,以調身為主,從全身和四肢的姿勢、動作入手,所謂外練筋骨皮。動功具有外動內靜的特點,即主要通過軀體、四肢的運動,活絡關節、強健筋骨、促進氣血的流動和臟腑功能的增強。
外動內靜 促氣血循環
運動能養人體之形是動功養生思想的主要源泉,認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由於動功都有看得見、摸得著的形體動作,故在一般民眾的心目中,其受歡迎的程度高於靜功。常見動功可分為柔韌型、剛硬型、按摩型、仿生型、舞蹈型、體操型、行走型。
當然,上述幾個類型有時難以客觀界定;還有許多功法都屬於動靜相兼的類型,具有動靜雙重特點。如峨眉十二莊、形神莊、站樁功等,可見動與靜不可截然分開。
從正常生理狀態進入各種不同層次氣功的途徑,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樣的,這些途徑或方法,就是我們所說的氣功功法。因此,氣功愛好者在初學氣功時,就要科學認識並正確對待功法流派眾多的現實,選擇適合自己的功法,並在今後的練功過程中,博採眾長,以適應新的變化了的內外環境。
(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