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7・旺報

2018-07-07・旺報
今入小暑 三伏天開啟燒烤模式

高溫來襲 17日入伏長達40天 熱得無處躲

時序進入夏季,根據中國天文年曆顯示,2018年7月7日11時42分將進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學者專家提示說,小暑期間,又正逢「三伏天」,全大陸將進入「燒烤模式」和「蒸煮模式」,民眾要多補充水分並注意防暑降溫。

2018年小暑節氣從7月7日或8日開始,至7月22日或23日結束,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具體描述出「帶著熱浪的風從大地刮起,蟋蟀從田野轉到庭院牆角下避暑,而老鷹則時常在涼爽的高空飛翔」的大自然景象。

▲山西太原兒童在街頭噴泉戲水納涼。(中新社資料照片)

炎熱勢頭有增無減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記載,「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民間也有節氣歌謠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意思是指,小暑時,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
古人認為,小暑就是小熱的意思,到了農曆六月中旬的大暑節氣,天氣才會大熱。不過,實際上的情況並非如此。其實小暑、大暑都是製造高溫的高手,關於小暑的天氣炎熱程度,民間有句順口溜描述的特別恰當「小暑,小暑,小心中暑;天熱,天熱,天天都熱」。小暑不是「小熱」,而是「很熱」,且是「天天都很熱」,不僅高溫來得迅猛,炎熱持續的時間也很長。
小暑期間,這種炎熱勢頭有增無減,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說,小暑節氣期間正逢「三伏天」的頭伏。今年7月17日入伏,三伏天將長達40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民間更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說法。

▲民眾前往福州各大醫院接受「三伏灸」。(中新社資料照片)

吃生薑助發汗解暑

出汗是人體散熱的方式,由於空調的普遍應用,長期處於溫度穩定環境中的人群,汗腺幾乎被閒置起來,即使到了該出汗的季節夏季也不經常出汗,這對於健康是有害無利的。從順應四季節律和生命規律出發,該出汗時就出汗,這時候可以選擇吃些生薑來幫助自己發熱出汗。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解毒三大功效,經常喝薑湯,有發汗解暑之功效,每天早上可用生薑絲泡水飲用,也可用薑片泡紅茶飲,晚上則不宜吃薑。
避暑除了出汗,還有穿衣不要太裸露,夏季人們的衣服越穿越薄,身體露出的部分也越來越多,以為這樣能消暑涼快,當外界氣溫高於皮膚溫度時,皮膚不但不能散熱,反而會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如穿著的暴露面積過大,熱輻射就易侵入皮膚,反而更熱,這就是夏季赤膊會感覺更熱的原因,在小暑的時候,衣物的選擇應該以寬鬆吸汗為主,如果穿的太少了,那麼反而會導致皮膚受到傷害,不利於健康。(記者孫曜樟/綜合報導)

小靈通—三伏天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氣候特點就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伏代表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中國農曆氣候規律,古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三伏共30天或40天。伏也是避暑之意,從夏至開始,晝開始變短夜開始變長。
每年立秋日及其後2天如果出現庚日,中伏就為10天,否則為20天,所以,大多數年份中伏都為20天,相對應的大多數年份三伏都是40天。(孫曜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