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4・旺報-綜合報導

2018-08-14・旺報-綜合報導
定情花荷包牡丹 專治跌打損傷

在傳統服飾中,荷包是人們隨身配戴的一種小包,造型有圓形、橢圓形、桃形、如意形等。古人還把它當作信物,或於端陽節用芳香藥做成香包來避邪。
植物中也有形狀類似香包的花卉藥,這就是荷包牡丹。其葉叢美麗,花朵玲瓏,形似荷包,色彩絢麗,適宜於布置景觀。荷包牡丹又名荷包花、鈴兒草、瓔珞牡丹、魚兒牡丹。
說起荷包牡丹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故事。傳說唐代終南山北麓有座古泉山,山下有個小村十年九旱,自從有位名叫阿姑的姑娘開掘了三眼山泉,才有了長年不涸的溪流,使這裡山林茂密,百姓豐衣足食。人們為了紀念她,便將村子命名「阿姑泉村」。有詩頌云「古泉山下阿姑泉,水汁清純又甘甜。相傳阿姑掘三井,從此清泉美名傳。」由於有了泉水,村裡也以種植牡丹而遐邇聞名。當年阿姑芳年二八,美麗聰慧,愛慕她的青年很多。村裡還有一個風俗習慣: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繡個鴛鴦荷包,送給男方作為信物,其中含意不言而喻。
而阿姑所繡的荷包,花卉圖案更是栩栩如生,竟會吸引蝴蝶飛落上面,於是給她提親者幾乎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其家人婉言謝絕。原來阿姑自有鐘情的男郎,可惜在塞外充軍已經兩載,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荷包。阿姑日盼夜想,便每月繡個荷包作思念之情,並掛在院內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竟變成了「荷包牡丹」。後來那位青年終於回家,倆人結為夫妻,白頭到老。而荷包牡丹的故事,也因此流傳千古。
荷包牡丹又名土當歸、活血草,為紫堇科植物荷包牡丹的根莖。夏季採挖,洗凈,曬乾或鮮用。荷包牡丹最早載自汪連仕《采藥書》:「用其根搗汁,酒沖服之,令人沉醉,金瘡之聖藥也。」其性味辛、苦,溫。功能祛風活血,解毒鎮痛。主治跌打損傷、胃痛、月經不調。」
(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