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30・旺報-綜合報導

2018-09-30・旺報-綜合報導
大腹便便 當心高血壓、中風上門

成語「大腹便便」出自《後漢書·邊韶傳》:「邊孝先,腹便便。」講述東漢桓帝當政時一個叫邊孝先的讀書人,口才甚好,講起課來頭頭是道。但他很胖,肚子大,又愛打瞌睡,看起來很好笑。一天,他打瞌睡,學生們就編了順口溜嘲笑:「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如今人們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很胖的樣子。
從典故裡看,大腹便便之人難免受人恥笑。中醫早就認識到大腹便便是不健康的表現,《黃帝內經》裡就把人的體型分為肉人、脂人和膏人3種。所謂「肉人」是指骨髂肌肉壯實,皮肉緊湊,肌理致密的一種體型;「脂人」是指4肢肥瘦比例均勻,脂肪多,肉鬆軟而富有弱性的體型;而「膏人」是指腰背腹部明顯肥胖,而臀部、四肢則相對瘦小,腰腹圍大於臀圍,「縱腹垂腴」的體型。
這3種體型中,肉人是正常的,脂人是偏胖但尚未超標,而膏人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向心性肥胖」,就是大腹便便的體型。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體型,外型不雅不說,還是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好發體型,易發生心肌梗塞、腦梗塞、腦出血、中風甚至癱瘓。
避免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大腹便便之人,就要注意幾點:一是從日常生活行為中去預防,堅持規律運動,少食油膩食物,堅持低脂低鹽低糖飲食,不暴飲暴食,每餐堅持8分飽。二是要進行有效的體質調理。中醫認為,膏人大多數是痰濕體質,痰濕體質的人若後天不注意,就會導致大腹便便。如體型肥胖,腹部肥滿而鬆軟,面部油脂分泌較多,上眼瞼比別人腫,經常感覺全身困重,舌苔厚膩,就要考慮是不是痰濕體質。最好是找中醫診斷並進行中藥調理,防止身體產生不適。
(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