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1・旺報-綜合報導

2018-10-21・旺報-綜合報導
老子養生術 無為而養節慾省儉

強身健體培養心志 其養生觀不離道與德

老子姓李,名耳,生於公元前571年,卒於公元前471年,享年101歲,如此高壽,就是在如今,也很是罕見。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既是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同時又不失為一位養生達人,無論在養生實踐還是在養生理論方面,都提供寶貴的借鑑。

道和德,既是構成老子博大深遠哲學體系的本源和基石,也是貫穿其整個思想體系的主線。因此,要全面理解其養生觀,就必須弄清道與德的含義。

按照規律 順其自然

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身養性、完善人格的基本方法;德也不是通常說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應該必備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兩者之間呈現一種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係,德是道的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有道之人,為德的形成創造出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很容易讓個體在擁有寧靜心境、超脫人生的同時,修身養性、成已達人,最終實現理想人格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無為之說,是老子哲學思想中非常重要的命題。引申到養生方面,不難得出無為而養的啟發。在身體保養方面,只要按照規律,順其自然,就能達到目的,完全沒有必要過分為之。所以,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必要過分刻意地相信和追求所謂的保健之術,這樣才能在無為而養之中,實現健康長壽的目標。
老子認為,人生在世,應該學會節慾省儉,而不能揮霍無度。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的只是滿足內在的最低限度的溫飽而已,而並不在乎外在的那些聲色犬馬之感觀享受。如此一來,才能「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達到強身健體,培養心志的目的。

返璞歸真 無慾狀態

老子曾不厭其煩地說,在為人處事一定要低調內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老子借海納百川的道理來形容低調內斂的重要性;「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還聯繫人的生死:「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在現實中,也只有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能實現人生價值。

在《道德經》裡,老子也數次提到人們要抵達返璞歸真的境界。「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老子用問句提出一系列準則,其中之一便是要達到嬰兒般無慾狀態,才能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

在論及個人心態時,老子特別強調心態的優越之處:「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說到厚德之人所具備品質之時,老子更是不忘以童真之軀來做一比擬:「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摶。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 (作者逯富紅為中醫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