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3・旺報-專題報導

2018-12-23・旺報-專題報導
是藥三分毒 補品、中藥別亂服

切忌無病亂投醫 調理身體不偏食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中醫理論認為,中藥的毒是指有偏性的東西,在臨床上,中醫是用藥物的偏性來糾正身體的偏性。吃補藥使身體產生不舒服的話,就是補偏了。拿人參來說,它有很強的補氣作用,可補虛養氣,但如果給火力旺的年輕人吃,吃了往往流鼻血。滋補中藥,用在需要的人身上就是補品,用在不需要的人身上就是「毒藥」。
中醫講究平衡,人體既有不足的一面,需要補,也有亢盛的一面,需要抑制。無論食補、藥補都要通過脾胃的吸收才能到達全身,發揮作用。如果脾胃虛弱,運化無力,會導致虛不受補。

亂吃補藥有危害

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很多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就有很好調理身體的作用。
忌越貴越補:「物以稀為貴」,昂貴的傳統中藥如靈芝、冬蟲夏草、鹿茸之類,凡治療保健均有一定的適用對象,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是否選用,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
忌無病亂補:中醫強調,進補原則是「虛則補之」。而虛徵又分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等,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
保健養生雖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將用藥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乾,口苦,口臭,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亂投藥,容易「火上加油」。

偏食進補不利健康

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對於進補過度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上火。
中醫認為,上火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徵。一旦上火,可能出現口乾舌燥、喉嚨痛、口臭、嘴破、牙齦紅腫、眼睛乾澀、流鼻血、頭痛、痔瘡、便秘、失眠等徵狀。
忌重「進」輕「出」: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太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不規律甚至便秘。近年來,養生提倡「負營養」的理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頻率和通暢。
忌恆補不變: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取材自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