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2・旺報-綜合報導

2019-01-12・旺報-綜合報導
別小看背癰 差點要了宋江的命

在《水滸傳》「托塔天王夢中顯聖」一回中,宋江用兵攻打北京,不得破城。宋江好生憂悶,覺得神思疲倦,身體酸疼,頭如斧劈,身似籠蒸,一臥不起,「我只覺背上好生熱疼。」宋江的「背癰」為何這樣嚴重,以至於差點要了他的命,值得分析一番。

「背癰」即「瘡瘍」,出自《黃帝內經》。在古代,瘡瘍指一切體表淺顯的化膿性疾病,包括腫瘍和潰瘍,如癰疽、疔瘡、癤腫、流注、瘰癘等。中醫認為,癰發於皮肉之間,初起時腫塊無頭,紅腫熱痛。如腫塊按之中軟,為化膿症象。易潰易斂屬陽證,類似淺部膿腫。多因外感六淫、飲食失宜、外傷染毒等致營衛不和,邪熱凝聚,氣血凝滯,熱勝肉裔而成。《靈樞》中說:「膿已成,十死一生。」

古代治療背癰方法十分簡單,「先把艾焙引出毒氣,然後用藥,外使敷貼之餌,內用長托之劑」。所謂「艾焙」,便是灸法,起到流通氣血、開結拔毒作用;「外使敷貼」即用外科常用膏藥,拔毒去腐、止痛、生肌之類的中藥,如肉桂、白芝、當歸、玄參、赤芍、生地、大黃、土術鱉、阿魏、輕粉、槐枝、柳枝、沒藥、乳香、血余、黃丹等,煉製成膏藥外敷。「內用長托之劑」, 是中醫外科對疽等症的內服藥。

托法是指在腫瘍化膿時期和潰瘍初期,應用補養氣血和透膿的藥物內服,能扶正托毒,防止毒邪深入擴散及內陷,便於生肌收口的一種內治法,用藥如當歸、山甲、皂刺、川芎等。

(取材自中新社)